
清朝光緒年間,北京的石碑胡同火藥庫發生了爆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初七(公元1899年6月14日),位於北京的石碑胡同火藥庫發生了爆炸,死傷慘重。
「石碑胡同」是中國明朝時使用的名稱,到了近代,為了避免與西長安街南側的石碑胡同重名,所以在1965年改稱為「育德胡同」,現位於北京西城區中部。
據清代古籍《天咫偶聞》記載,光緒二十五年,五月初七那天,石碑胡同軍器廠失火,並導致火藥庫發生了爆炸,當時才剛到巳時(上午9點鐘)。整個北京西城都感受到巨大的震動如地震一般,「屋宇皆搖闔,廠房均震飛,地陷巨坑」。「右鄰尼庵、禪房、香積」全都倒塌無存,惟有佛殿無恙。
四周的人家,毀屋無數,死傷也不少。奉旨確察的有關部門欺騙朝廷說只死了六人,其實死者根本不止這幾個。而在當天「人家有從空墜人首足者。也有炮子飛落屋上者。正值護國寺廟市,琉璃器碎無一存。」不過軍器廠的廠兵(護衛)因為當天正好都去外面吃早飯了,所以反倒很多平安無事的。
軍器廠周圍都遭了災且死傷不小,為何卻有不少廠兵活下來了呢?表面原因是他們恰好在這個時間點出去吃飯了,但實質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民國時期的國務院秘書長郭則沄,也曾在清朝為官,火藥庫事件發生時,他就在北京。
根據郭則沄的著作《洞靈補志》的記載:在爆炸發生的十多天前,在石碑胡同一帶出現了一位僧人向人化緣,求人施捨。當時這位僧人還說了一句話:「凡是施捨之人皆能免除災劫。」
然而,附近的居民們大部分都不太相信,願意施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廠兵中倒是有不少人願意施捨。結果大爆炸發生後,大家回想一下才發覺:當初給那位僧人施捨過的人,在這場爆炸中都平安無事。人們才意識到,原來這位僧人是為救人而來的高人啊!
石碑胡同火藥庫爆炸前,這位高僧之所以求人施捨,並非他需要錢財,而是通過這種方式看看哪些人對神佛、對修煉的人還懷有敬仰之心,從而保佑他們脫離災禍。
歷史總在重複同樣的故事
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並非孤例。歷代史冊中,都記載著類似「因善待修行人而免於災禍」的故事。
唐代宰相岑文本的奇遇
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書令岑文本年輕時就虔誠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品》。有一次他乘船渡江,船行至江心突然翻覆,船上的人全部落水淹死。岑文本也沉入水中,生死關頭,他忽然聽到有人在水中對他說:「只要念佛,必不會死。」
這樣的話連續說了三遍,岑文本就一遍遍念誦起來。突然間,一股大浪湧來,竟將他托出水面,隨波漂到北岸,死裡逃生。
後來,岑文本在江陵設齋供養僧眾。僧人們陸續來到他家,其中有一位僧人獨自等到最後才離開。臨行前,這位僧人對岑文本說:「天下正處動亂之中,你有幸沒有遭受災難,一定能趕上太平盛世,最後還會發財致富。」
說完這番話,僧人走出門外就不見了。岑文本回去吃齋飯時,竟然在飯碗裡發現了兩顆舍利子。後來他的命運果然如僧人所言,官至中書令,位極人臣。
岑文本對修行人心存恭敬,設齋供養僧眾,而那位最後離去的僧人,正是用佈施供養來識別誰還保有對三寶的敬重之心,從而給予點化。
隋代李士謙的福報
再往前推,《因果報應錄》中記載了隋朝居士李士謙的事跡。他母親去世後,就將自己的私宅捐作寺院,終生佈施行善,救濟貧民。有一年大饑荒,他辦施粥場救活了上萬人性命。
李士謙一生敬重三寶,供養僧眾從不間斷。他深明佛理,向人解釋因果輪迴,破除邪見。正因為他對修行人的恭敬佈施,加上救人無數的功德,他的子孫後代都很發達,人們都認為這是積德的果報。
李士謙去世時,地方上數萬人參加送葬,痛哭流涕地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李先生這樣的大善人,竟去世了呢!」
其實,歷史上很多災難發生前,都有高人提前預警。而這些高人大多都是用隱喻、謎語的方式要人領悟。
在清朝年間,山東寧津縣也發生類似的事情。某年麥收時,當地有一位道長,告訴村民收工後每人都要扛一捆麥回家,否則冰雹加身。
人們聽罷,抬頭看了看,只見天氣晴朗,絲毫沒有要下冰雹的樣子。於是很多人都不大相信,抱著僥倖的心理,不扛麥捆,但也有人相信並按道長說的去做。
結果,大家收工後還未到家,突然間狂風暴雨,冰雹也從天而降。扛麥捆的人趕緊頂在頭上躲避,平安無事;而沒有扛的人則無處可避,都被冰雹砸的不輕。
「對修行人布施」為何能躲過劫難?這背後有更深的道理。在古人看來,修行人是傳承佛法、教化眾生的載體,供養修行人就是護持正法。《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對三寶的一分恭敬,種下的是出世的善根。
還有一個原因是,,那些在災難前化緣的高人,他們早已知曉天機,卻不能明說。或許只能用「化緣」這種方式,觀察誰還保有對修行人的恭敬心、對因果的敬畏心。一個願意對陌生僧人佈施的人,說明他內心還存有善念、還相信因果,這樣的人,值得救度。
就像1899年石碑胡同那位僧人,他要人們佈施,也許在辨識:誰還願意相信?誰還心存善念?誰還對修行人保有尊重?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劫數,每場災難來臨前也都會有徵兆。關鍵在於,當有修行人向你化緣、當有人告訴你避禍之法時,你是一笑置之,還是心存敬畏?
歷史已經無數次給出了答案:心存敬畏、恭敬三寶、善待修行人的人,往往能在劫難中得以保全。
資料來源:《天咫偶聞》《洞靈補志》《太平廣記》《因果報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