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警察在天安門廣場巡邏。(圖片來源:Feng L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6日訊】剛剛讀到湖南益陽市公安局赫山分局昨晚發的一份警情通報,內容如下:
2025年11月24日,網民「嘉寶」在網路平臺直播間發布侮辱性言論,引髮網民強烈憤慨,多名群眾向公安機關舉報。我局立即組織警力開展調查,於當日下午依法將涉事網民王某(網名「嘉寶」,女,35歲,益陽人)傳喚至公安機關。經調查,11月24日凌晨,王某為發泄個人不滿情緒在直播間發布不當言論,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目前,王某已被我局依法處以行政拘留十五日的處罰。
警方提醒: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網上發布言論應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恪守道德底線。對於違背公序良俗、挑戰法律尊嚴的行為,公安機關將依法嚴厲查處。
——讀完這份警情通報,想必許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該網名到底說了些什麼?
筆者也一樣。筆者並且馬上行動起來,去多個網路平臺搜索,然而結果還是無功而返。
全文洋洋灑灑也有三百來字,通篇只有「侮辱性言論」「不當言論」「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這類大而籠統的空洞詞兒,就是死活不告訴你:她到底侮辱了誰?罵了什麼話?
不知從何年何月起,惜字如金似乎成了警情通報,甚至是通緝令的通行做法。
2024年四川廣安岳池縣「網民李某發布不當言論」,拘留10日,具體說了啥?沒說。
2024年河南周口「網民張某發布歪曲事實的言論」,拘留7日,歪曲了哪條事實?沒說。
2023年山東菏澤「網民劉某發布侮辱英烈言論」,拘留15日,到底侮辱了哪位英烈、用了什麼詞?沒說。
2022年甘肅蘭州「網民羅某發布不當視頻」,拘留10日,視頻裡什麼內容?沒說。
類似的案例一搜一個准。通報越來越像填空題:某某某+不當言論+拘留××日。填空的部分永遠留給網友腦補。腦補的結果是什麼?謠言滿天飛,情緒被放大,事情越傳越邪乎,最後真正該吸取的教訓反而沒人記得。
警情通報應該達到教育百姓,震懾罪犯,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目的,最後卻成了謠言的滋生源。一些人甚至因此而產生過度的聯想與分析,成為新的被拘留、處理對象。一些通緝犯被傳言美化成俠客,相當於減弱了通緝的作用。
《治安管理處罰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網際網路幹部裁判文書的規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執法者都有「主動公開」的要求,並且特別說明,公開內容應當包括「違法事實、處罰依據和處罰結果」。違法事實都省略了,還叫主動公開嗎?
主動公開,是要讓我們老百姓知道「紅線到底在哪裡」,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老朱的《大誥》能把每個犯人名字、罪行、刑罰寫得清清楚楚,掛在縣衙門口讓百姓傳閱,六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一些基層連老朱的透明度都達不到了?
不公開違法事實,受害者不只是老百姓和基層單位,更有可能導致謠言潑向更高的層級,破壞形象和穩定。
公開違法犯罪事實,以案說法,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的普法守法效果。比如我的落後朋友羅昌平,他的犯罪事實經媒體、網路披露後,就再無相類似的案例發生。因為我們都清楚地知道了「邊界」,並能以他為戒:有些形容詞,至少是同一個形容詞不能用到援朝戰士身上,開玩笑也不行。
反過來,像「嘉寶」這種語焉不詳的通報,除了讓網友繼續填空、繼續傳謠、繼續把事情往最敏感的方向腦補,還能起到什麼震懾和教育意義?甚至一字不差的侮辱性言論明天就會有人重新開播,因為誰知道她說了什麼才被拘的呢?
搞笑的是,如同赫山的這份通報,每一份警情通報都會提醒和警告網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恪守道德底線」,卻從不告訴我們這條道德底線的具體內容、分內容、子內容。
如果連「說了哪句話算違法」都不敢告訴百姓,那還要法治教育幹什麼?讓老百姓在霧裡看花、戰戰兢兢地說話,這才是真正的「惡劣社會影響」。
希望下一起通報,警方能把違法事實寫清楚,哪怕只用一句話:
「範某在直播間稱某烈士為xxx」,或者「鄭某對某災害倖存者使用了xxx侮辱性詞彙」。
就一句話,十幾字的事,能做到嗎?
做不到,就別怪老百姓埋怨:你們不是在懲治違法,教育公民,而是在模糊執法,製造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