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2-05-27 23:59:00作者: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二000年五月六日,江西万年县13岁的聋哑少年聂致阳为救一位在水库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00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广东大埔县12岁刘彩云为抢救掉入深潭的8岁男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篇文章的作者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这些因救人而遇到不幸的孩子,都被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树为青少年的楷模。
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成人该不该以崇高的名义教育和肯定未成年人的舍己救人行为?因为他们自身不能拥有施救的本领,还需要大人们的呵护,可是他们却在“崇高的精神”中献出了他们幼小的、宝贵的生命,这到底应不应该?但是这一质疑却在我们历来所倡导的乐于助人、舍已救人的教育观念面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追根溯源,我们长期形成的道德教育,在强调榜样的力量的时候,在强调献身的精神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真正目的,是人人都能健康地幸福地生活。
但是这种与目的背道而驰的教育观,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三月份的《中国儿童画报》上。那上面《一枚硬币》里描述了:一个小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从车轮下抢出了一枚一毛钱的硬币,而他唯一的动机是为了硬币上的国徽不被玷污。画报最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警察的敬礼和路人钦佩的目光。
显然,无论作者还是编辑都在向未成年人灌输着一种在崇高名义下漠视生命的道德观。在这些成人们看来,爱国是具体的,具体到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一枚硬币上的国徽图案。
毫无疑问,这份画报集中地、极端地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某种缺陷,结果暴露出施教者缺乏关爱生命这一基本素质的一面。因为没有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基本内涵,任何道德说教本身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一个不尊重生命的社会,必然是最不道德的社会。一个不尊重生命、缺乏人性的教育方式,也是最不道德的事。而对于这种打着崇高的旗帜实际上充满了不道德的宣传,我们似乎已经麻木。而我们发出一个孩子的生命难道没有一枚硬币重要的疑问后,也只能在上面那些大张旗鼓地肯定“少年英雄”舍己救人的宣传面前,显露出我们又一次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