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 大陆银行改革的困境

发表:2003-02-11 07: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海内外关注中国大陆经济的人士都很清楚,大陆新领导班子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之一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有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认为,大陆当局依靠现代技术武装的国家机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局部的危机,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机制能够同时触发全国性的危机,大陆当局就可以无视百姓的不满,继续混下去。他认为,这个能够同时触发全国性危机的机制就是银行危机。

五年以前,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亚洲各国时就有人指出,大陆也存在爆发银行危机的可能。江泽民、朱熔基对此不敢掉以轻心,虽然一方面继续粉饰大陆的金融状况,另一方面也开始学习各种所谓"化解金融风险"之道。无奈他们改变不了讳疾忌医,避重就轻的本性,只是学了一些自欺欺人的花架势。他们知道,为了降低银行危机爆发的危险,必须将不良资产的比例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是,他们不能正视导致大陆银行不良资产迅猛增长的真正原因。结果,并未对银行系统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朱熔基所谓降低银行金融风险的两大措施,一个是由财政向国有银行大量注资,另外一个措施就是把银行的坏账剥离出来,另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换句话说,朱熔基只不过是用作帐的手法,使大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下降了。这无异于对一个高烧的病人外敷冰袋然后宣布病人已经退烧。

这个并不高明的把戏,在当时就被许多人看穿,指出这种措施只能刺激更多的银行坏账的发生。短短几年里的事实证明,这些人的看法是正确的。当年,大陆当局自己评估的银行不良资产率为20%。朱熔基在1998和1999两年注入了1.7万亿本金用来填补坏账黑洞。但是,到2002年底,大陆官方自己承认的坏账率已经达到25%,而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则远高于此数。

面对这一现实,一贯以渐进改革派自诩的周小川不得不在最近大陆央行工作会议上说:如果靠渐进式的方式提升资产质量,可能跟不上整体经济对金融业的要求,还可能在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与支持经济就业增长这两种目标之间产生冲突。但是,如果放弃一些人主张渐进的方案,是否意味着大陆当局再度大规模对国有银行注资呢?周小川对此没有发表任何具体的意见,只是说,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大陆财经报刊《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社评,题目是"不良资产处理加速,重注资更要重改制",郑重提醒周小川,莫忘前几年单纯注资毫无效果的教训,要把改制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上。但是周小川能够听从吗?

所谓改制,是大陆对私有化的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以避免刺激一些政治神经过敏的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社评撰稿人显然是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解决不良资产的治本之道在于把国有银行私有化。这种主张虽然在理论上不无道理,但是在大陆中国的现实中能够行的通吗?私有银行不是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够并且愿意发展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拥有的企业依然主导着经济决策,是大陆投资主要的决策者,因此,不论银行是否私有化,他们的主要的客户不是别人,而只能是政府和政府的企业。政府和政府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不大在意资金的回报,而主要关心短期的政治回报。在大陆缺乏法制和民主制约的环境下,私有银行的生存空间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

在不改善大陆的政治和法制环境的前提下,加速银行的所谓改制,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加速资金向少数沿海发达地区的集中。目前的大陆,私有银行确有发展空间的就是少数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浙江省。但是,不可能想象在这些有限的发达地区为数亿的就业不足者和失业者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事实上,目前大陆内地和农村资金外流对当地经济的打击已经非常严重,所谓加快银行改制,只会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

大陆的银行危机不是单纯的银行体制问题,而涉及到许多基本的制度。大陆银行改革的困境在于大陆当局没有能力面对基本的制度问题,而企图想从单纯的银行改革中寻求出路

(自由亚洲电台 2003-02-10)(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