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父母
将领养来的孩子视如己出
1998年9月,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外的保罗维默尔夫妇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从中国安徽领养到当时年仅一岁的杰茜。维默尔一家四口欢天喜地庆祝之后,作为养父养母的维默尔夫妇不得不面对抚养一个外国女婴的责任和现实。
维默尔夫妇感到,让一个外国孩子真正融入家庭并不容易,他们在领养杰茜之前也考虑过很多,甚至有些担心。不过,当他们真正把孩子抱在手里时,并不觉得这个孩子跟自己的亲生女儿有什么不同,好像小杰茜一瞬间就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因此,杰茜刚来时觉得需要应付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保罗说,由于杰茜的背景不同,因此还在给她特别辅导:“虽然杰茜已经来了两年,我们仍然每星期给她做一次理疗,包括说话方面,确保她能跟上各方面的发育和成长。现在一切迹象显示,杰茜的身体完全正常,从她小小的年龄来看,已经聪明过人。”
住在科罗拉多州的赫斯夫妇1998年2月从中国领养到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和其他许多美国领养父母都感到,中国孩子刚到美国家庭时身体上的问题比较容易克服,孩子到家后不久就能跟养父养母形成亲情关系。美国国际中华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仲辉先生说,中国福利院对儿童的照顾以及美国人的爱心,为孩子搭起了感情上的桥梁,使这些儿童能跟养父养母比较快形成亲情关系。另外,美国人确实对孩子有真诚的爱。这样形成一个自然的桥梁。所以从中国来的孩子,在美国发生情感问题的相当少。
领养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挑战
有关人士承认,那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在金发碧眼的白人家庭长大,今后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实际问题在另一个方面,这个孩子毕竟是中国孩子,到了美国以后有个文化问题,不能以为说英语、吃汉堡包就能解决问题。所以仲辉办了一家中文学校,每个周末把孩子召回学校,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历史教育和艺术教育。
已经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孩的丹尼丝赫斯也十分重视中国人与美国人种族和文化不同这个现实,同时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是领养的而自卑。她说,与其回避这个问题,还不如干脆把这些事早早告诉孩子们:“我们正在做的努力之一是告诉孩子们,她们是领养来的,而且告诉她们是从哪里领养来的,使她们为自己的身世自豪,而不是自卑。同时,我们要继续送她们去中文学校,了解中国文化。这样,当她们长大后,如果有人问她们的来历,她们可以勇敢地说,我是领养来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美国家庭非常爱我。我的中国孩子将来免不了会哭哭啼啼跑回家,说学校同学取笑她们。但是,我相信到时候我们会知道怎么对付的。"
让孩子
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
美国的中国儿童领养机构和领养父母,观察了50年代从美国国外领养的儿童后来的发展情况,发现美国养父母在抚养外国儿童过程中,很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来历,有意回避一些不容易开口的事情,等这些儿童长大成人,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自卑和痛苦。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后,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决心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们早早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后患。
从中国安徽省领养到杰茜的保罗维默尔说:“我们力图给孩子做心理准备,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收养她。还让她跟其他的中国孩子在一起,跟别的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在一起,相互认识,让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等到她们长大到十几岁时,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或者拒绝被领养的现实,但至少我们会让她们有心理准备,知道自己的身世,了解自己的文化。”
领养儿童
今后发展难评估
设在华盛顿郊外的美中收养联合会项目负责人魏佩特女士认为,由于在美国的绝大多数中国领养儿童年龄还小,还很难预测她们今后的发展:“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对这个问题会有更好的了解。中国在1994年才开始正式开放外国领养渠道,现在在美国的中国领养儿童大多数还不满六岁。这么短短几年,很难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做很好的评估。”
尽管未来无法预见,但是包括保罗 维默尔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领养到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保罗说,他的最近一次经历增强了这种信心。有一天,他带着的一家人在附近一个商场买东西,前后左右一看,发现除了他们自己是白人之外,周围都是其他肤色人种。从那时起,保罗就坚信,等到自己的中国养女杰茜长大时,美国会是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养父养母们也更加不必担心他们的子女会因为自己是领养来的中国人而自卑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