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唐,行道天王图
敦煌是浩瀚沙漠中闪耀着的一片绿洲,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启了通向中、西亚的“丝绸之路”,在这条沙漠中的商道上驼铃不断,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中西贸易繁忙,寺院遍布。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最为突出。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口,洞窟层层排列,长1600多米。莫高窟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约公元366年的前秦时期,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云游到此,因看到鸣沙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石窟。以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约1500年。后经历代的修复,迄今保存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700多个洞窟,众多的壁画,彩塑近3000余身座。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其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迹的造像,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敦煌壁画
莫高窟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壁画,壁画题材有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的画像等;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佛经故事连环画;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画,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佛教史迹画,指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壁画构图宏伟多变,色彩繁复,线条细密流畅,被西方学者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敦煌的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灿烂的时代。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如第96窟雄伟浑厚的唐代佛像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宏大,人物繁密,表现出极乐世界的壮丽景观。还有戴着绵长飘带的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
古老的敦煌历经汉唐的雄风,一千多年来撒下无数飘零的丝路驼铃。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但莫高窟中那些肃穆端庄的佛像,飘舞灵动的飞天却依然提醒着后人这里曾经拥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之焕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华,点缀在茫茫大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