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6-07-27 08:00:58作者:
都快有一个星期了,我家的信箱出奇的空空荡荡,连一份垃圾信件都没有。每到平日邮差送信的时间,邮车干脆连我家门口停都不停。送完街口的两户人家的邮件,便一溜烟绝尘而去。剩下我颇感失落地站在窗前—这个世界好象把我们遗忘了。
我虽然觉得蹊跷,但却做梦都想不到,过去自己常常以为是天方夜谭一般的“身份盗窃”(Identity Theft)的故事,竟然已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没有一封从中国来的加急信,我也许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寄信人都等急了,频频打来国际长途电话,催问信收到了没有。我只好向当地邮局查询,最近有一封给我的加急信,是不是投错了。邮局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这封信早就在三天前送达,取件通知也发出了;因为邮寄人要求本人亲笔签字,现在就等我去取了。待我再问通知送到哪里了,对方报出来的地址更令我瞠目结舌—我居然已迁居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某某街的一所公寓了。
邮局的职员说,我曾在一个多星期前,填写了一份因搬迁而要求转寄所有邮件的表格。至于详细情况,对不起,我必须亲自前往邮局,证明我是本人之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无奈,我只好带齐证件,来到市区邮局,要求将地址改回来。让我不解的是,盗用我名义的人,不必任何身份证明,就轻而易举地将我的通信地址给改换掉了,而我却反而要证明我是我自己。为了将丢失的邮件追回来,我还得先在本地报警备案,再将此事上报邮政稽查员(Postal Inspector)。我后来才知道,我已经是密州第五位被这人盗用身份的消费者了。
本以为这件烦恼事算是过去了,没料到恶梦才刚刚开始。两周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我的信用卡银行,想要核实一下,我是不是认可使用我的信用卡帐户,向银行透支六千美元现金。因为我是这家银行多年的客户了,透支现金完全不符合我的消费习惯。我马上将此事与不久前的偷换地址事件联系起来。不出所料,盗贼在偷得的邮件中,拿到了我的信用卡月报表,连同不晓得从何处弄来的个人资料。然后冒充我向银行要到一张特许使用卡(authorized user card)。所幸的是,这小子太过贪婪,新卡刚到手,就想去取大笔现金,结果引起了银行的怀疑,先行将帐户冻结了。想想可真玄呀,如果他用信用卡正常消费,那么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被发现的。
我马上将这个信用卡帐户报失关闭,请他们给我重新寄一张新卡。按照银行的建议,我又向美国各大信用局(credit bureaus)报告自己的身份被盗,将我的个人信用资料档案示警。从今往后,谢绝任何给我提供信用或贷款的广告宣传信件。所有信用申请,都必须由我本人核实。银行的调查员告诉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盗贼是不会就此罢手的。
果然,我很快又接到了一家我从没打过交道的银行贷款部的来电。他们几经周折才联系到我,要查证我是否在申请一笔个人贷款。这家银行在处理我的一份贷款申请过程中,突然看到我的信用历史亮起了红灯,于是赶紧打住。不久,我发现盗贼已用我的名字,在Sprint移动电话公司开了一个户头。这不,第一份账单来了。我打电话给Sprint,说明我的身份被盗用了,这份账单并不是我的。我被告知,如果我想拒付和要求关闭这个帐户,我得给他们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其中包括经过公证的身份证复印件,警察局的报警记录,两份证明我现住址的账单或银行报表等。
事情还没完呢。感恩节到了,我在商店里买了一台廉价电脑,兴冲冲地到收银处用信用卡付款。刚一刷卡,收银员的脸色就变了。我出示身份证也不行。不由分说,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保安请到了办公室。当时的情形,说有多尴尬就有多尴尬。接通了颁发信用卡的银行的电话,我将所有的个人资料、密码等一一作了核实,购买的电脑才被放行。这事我说起来就气愤,没听说盗用我身份的贼人被制裁,我反倒成了嫌疑犯了。
其实象我这样身份被盗的人,并不在少数。据2005年9月3日美国政府公布的报告说,在过去五年间,约有二千七百三十万人的身份被盗,仅去年一年,就有九百九十万名受害者。身份盗窃使商业和金融机构一年就损失了四百八十亿美元,消费者的损失则为五十亿美元。正因为如此,《新闻周刊》(News Week)将身份盗窃称为“本世纪增长最快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关身份盗窃的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不久前曾报道过,康州(Connecticut)的一名推销员,四年前身份被盗,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盗贼就以信用购物及贷款的方式,使受害者欠下了二十六万五千美元的巨额债务。受害者因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两千个工时)和金钱(十四万美元),与债权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法律拉锯战,以洗清自己的名誉和债务。
目前的法律在惩治和防患身份盗窃犯罪方面,仍然很不得力。据Gartner Group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每七百起身份盗窃的案件,仅有一起最终被绳之以法。身份被盗的威胁,已经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影响。另有一家研究公司Ipsos Insight的报告说,目前有39%的美国人,利用银行的网络服务,但截至2005年8月为止的一年里,利用上述服务的用户人数却停滞不前。在接受该公司采访的一千名消费者中,有80%表示耽心黑客在网上窃取他们的银行帐户和个人资料。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身份盗窃的受害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具备高额贷款资格的消费者,就更容易成为目标。盗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偷换地址、窃取邮件和网络黑客,只是其中的一种。也许在你上网购物或到餐馆消费的时候,你的信用卡资料就已经落入贼人之手了。因此,我的经验是,在开信用卡帐户时,尽量选择在万一发生失窃时,帐户持有人须负的责任低,或者是零责任者。而且这样的金融机构,还要具备高效率的消费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将任何可疑的消费活动通知本人。再者就是为邮购或网上购物消费,提供一个虚拟账号(virtual account),以防不测。
万一不幸发生了身份被盗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专家的建议是,首先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银行,关闭账户,减少损失。立刻报警备案。虽然案件最终不一定能够侦破,但你日后跟债权人打交道,还得有警察报告为证。尽快通知三大信用局的失窃热线,即Experian(888-397-3742)、Equifax(888-766-0008)和Transunion(800-680-7289)。要求信用局在你的信用档案上,放上身份被盗的警告,或者干脆冻结档案,在解冻前不能申请贷款和任何信用。信用局的警告,通常只有90天的有效期,过后本人可要求延期至七年之久。实际上,不管身份被盗的情况是否发生在你的身上,每人对自己的信用历史都应该密切注意。按规定,三大信用局每年都可以给你提供一份免费的信用 报告。如果你是身份盗窃的受害人,还能够额外索取一份。
美国联邦政府属下的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虽然没有查案的职责,但它却储存了所有报案的身份盗窃事件的资料,为各地的侦查破案工作提供协助。所以,受害人也应尽量与该机构取得联系。其网址是www.ftc.gov,在该网页上可以下载身份被盗声明(www.consumer.gov/idtheft/pdf/affadavit.pdf),填写后邮寄给债权人。专家还提醒消费者,要拒付身份盗窃者造成的债务,因为付帐,就等于默认了,这样反而增加了翻案的难度。另外,最好还要求债权人出示一封信,证明有异议的帐户已经关闭,所欠债务与你无关。
但是,不管你多么小心谨慎,盗贼还是会找到可钻的空子,随时变换犯罪手段。正所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现实中总是坏人先行骗,好人才想出来对付行骗的办法。这不,我在经历了身份被盗之后不久,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个很悦耳动听的女声,先是恭喜我被抽中了头彩,奖品是一辆豪华小轿车。而我在领奖前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信用卡支付区区五十美元的费用,算是中奖者对慈善事业的捐助。请现在就把帐号报过去,其余的领奖资料将随后邮寄到。我一听,连忙回答说,“谢谢,谢谢。但五十元实在是太少了,本人愿意把这辆豪华车立刻捐赠掉。”对方二话不说,马上就把电话挂断了。美国人有一句话,说得一点不错—如果一件事情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多半就是假的,最好别去信它。
我虽然觉得蹊跷,但却做梦都想不到,过去自己常常以为是天方夜谭一般的“身份盗窃”(Identity Theft)的故事,竟然已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没有一封从中国来的加急信,我也许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寄信人都等急了,频频打来国际长途电话,催问信收到了没有。我只好向当地邮局查询,最近有一封给我的加急信,是不是投错了。邮局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这封信早就在三天前送达,取件通知也发出了;因为邮寄人要求本人亲笔签字,现在就等我去取了。待我再问通知送到哪里了,对方报出来的地址更令我瞠目结舌—我居然已迁居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某某街的一所公寓了。
邮局的职员说,我曾在一个多星期前,填写了一份因搬迁而要求转寄所有邮件的表格。至于详细情况,对不起,我必须亲自前往邮局,证明我是本人之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无奈,我只好带齐证件,来到市区邮局,要求将地址改回来。让我不解的是,盗用我名义的人,不必任何身份证明,就轻而易举地将我的通信地址给改换掉了,而我却反而要证明我是我自己。为了将丢失的邮件追回来,我还得先在本地报警备案,再将此事上报邮政稽查员(Postal Inspector)。我后来才知道,我已经是密州第五位被这人盗用身份的消费者了。
本以为这件烦恼事算是过去了,没料到恶梦才刚刚开始。两周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我的信用卡银行,想要核实一下,我是不是认可使用我的信用卡帐户,向银行透支六千美元现金。因为我是这家银行多年的客户了,透支现金完全不符合我的消费习惯。我马上将此事与不久前的偷换地址事件联系起来。不出所料,盗贼在偷得的邮件中,拿到了我的信用卡月报表,连同不晓得从何处弄来的个人资料。然后冒充我向银行要到一张特许使用卡(authorized user card)。所幸的是,这小子太过贪婪,新卡刚到手,就想去取大笔现金,结果引起了银行的怀疑,先行将帐户冻结了。想想可真玄呀,如果他用信用卡正常消费,那么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被发现的。
我马上将这个信用卡帐户报失关闭,请他们给我重新寄一张新卡。按照银行的建议,我又向美国各大信用局(credit bureaus)报告自己的身份被盗,将我的个人信用资料档案示警。从今往后,谢绝任何给我提供信用或贷款的广告宣传信件。所有信用申请,都必须由我本人核实。银行的调查员告诉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盗贼是不会就此罢手的。
果然,我很快又接到了一家我从没打过交道的银行贷款部的来电。他们几经周折才联系到我,要查证我是否在申请一笔个人贷款。这家银行在处理我的一份贷款申请过程中,突然看到我的信用历史亮起了红灯,于是赶紧打住。不久,我发现盗贼已用我的名字,在Sprint移动电话公司开了一个户头。这不,第一份账单来了。我打电话给Sprint,说明我的身份被盗用了,这份账单并不是我的。我被告知,如果我想拒付和要求关闭这个帐户,我得给他们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其中包括经过公证的身份证复印件,警察局的报警记录,两份证明我现住址的账单或银行报表等。
事情还没完呢。感恩节到了,我在商店里买了一台廉价电脑,兴冲冲地到收银处用信用卡付款。刚一刷卡,收银员的脸色就变了。我出示身份证也不行。不由分说,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保安请到了办公室。当时的情形,说有多尴尬就有多尴尬。接通了颁发信用卡的银行的电话,我将所有的个人资料、密码等一一作了核实,购买的电脑才被放行。这事我说起来就气愤,没听说盗用我身份的贼人被制裁,我反倒成了嫌疑犯了。
其实象我这样身份被盗的人,并不在少数。据2005年9月3日美国政府公布的报告说,在过去五年间,约有二千七百三十万人的身份被盗,仅去年一年,就有九百九十万名受害者。身份盗窃使商业和金融机构一年就损失了四百八十亿美元,消费者的损失则为五十亿美元。正因为如此,《新闻周刊》(News Week)将身份盗窃称为“本世纪增长最快的犯罪行为”。
近年来,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关身份盗窃的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不久前曾报道过,康州(Connecticut)的一名推销员,四年前身份被盗,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盗贼就以信用购物及贷款的方式,使受害者欠下了二十六万五千美元的巨额债务。受害者因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两千个工时)和金钱(十四万美元),与债权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法律拉锯战,以洗清自己的名誉和债务。
目前的法律在惩治和防患身份盗窃犯罪方面,仍然很不得力。据Gartner Group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每七百起身份盗窃的案件,仅有一起最终被绳之以法。身份被盗的威胁,已经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影响。另有一家研究公司Ipsos Insight的报告说,目前有39%的美国人,利用银行的网络服务,但截至2005年8月为止的一年里,利用上述服务的用户人数却停滞不前。在接受该公司采访的一千名消费者中,有80%表示耽心黑客在网上窃取他们的银行帐户和个人资料。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身份盗窃的受害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具备高额贷款资格的消费者,就更容易成为目标。盗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偷换地址、窃取邮件和网络黑客,只是其中的一种。也许在你上网购物或到餐馆消费的时候,你的信用卡资料就已经落入贼人之手了。因此,我的经验是,在开信用卡帐户时,尽量选择在万一发生失窃时,帐户持有人须负的责任低,或者是零责任者。而且这样的金融机构,还要具备高效率的消费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将任何可疑的消费活动通知本人。再者就是为邮购或网上购物消费,提供一个虚拟账号(virtual account),以防不测。
万一不幸发生了身份被盗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专家的建议是,首先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银行,关闭账户,减少损失。立刻报警备案。虽然案件最终不一定能够侦破,但你日后跟债权人打交道,还得有警察报告为证。尽快通知三大信用局的失窃热线,即Experian(888-397-3742)、Equifax(888-766-0008)和Transunion(800-680-7289)。要求信用局在你的信用档案上,放上身份被盗的警告,或者干脆冻结档案,在解冻前不能申请贷款和任何信用。信用局的警告,通常只有90天的有效期,过后本人可要求延期至七年之久。实际上,不管身份被盗的情况是否发生在你的身上,每人对自己的信用历史都应该密切注意。按规定,三大信用局每年都可以给你提供一份免费的信用 报告。如果你是身份盗窃的受害人,还能够额外索取一份。
美国联邦政府属下的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虽然没有查案的职责,但它却储存了所有报案的身份盗窃事件的资料,为各地的侦查破案工作提供协助。所以,受害人也应尽量与该机构取得联系。其网址是www.ftc.gov,在该网页上可以下载身份被盗声明(www.consumer.gov/idtheft/pdf/affadavit.pdf),填写后邮寄给债权人。专家还提醒消费者,要拒付身份盗窃者造成的债务,因为付帐,就等于默认了,这样反而增加了翻案的难度。另外,最好还要求债权人出示一封信,证明有异议的帐户已经关闭,所欠债务与你无关。
但是,不管你多么小心谨慎,盗贼还是会找到可钻的空子,随时变换犯罪手段。正所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现实中总是坏人先行骗,好人才想出来对付行骗的办法。这不,我在经历了身份被盗之后不久,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个很悦耳动听的女声,先是恭喜我被抽中了头彩,奖品是一辆豪华小轿车。而我在领奖前所需要做的,就是用信用卡支付区区五十美元的费用,算是中奖者对慈善事业的捐助。请现在就把帐号报过去,其余的领奖资料将随后邮寄到。我一听,连忙回答说,“谢谢,谢谢。但五十元实在是太少了,本人愿意把这辆豪华车立刻捐赠掉。”对方二话不说,马上就把电话挂断了。美国人有一句话,说得一点不错—如果一件事情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那多半就是假的,最好别去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