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4-30 06:35:48作者:康彰荣
中国大陆领导人为树立政绩,任内都投入许多重大公共建设,如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大坝,以及奥运场馆建设等,其中又以三峡大坝引发最多的争议。最近由中国科学院主导的一份官方调查报告中,罕见地对三峡建设提出尖锐的质疑,透露出三峡大坝已成烫手山芋,也暗示当前领导人不愿为这项工程背书。
四月十四日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写。报告虽以长江为主轴,却大篇幅地讨论三峡大坝的利弊,显见三峡大坝对长江生态造成的严重影响。
去年五月廿日,号称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全部完工,原先预期盛大的庆祝典礼,当天却只有工程人员举行简短的完工仪式,现场几乎见不到任何中央高层前来祝贺,突显出第四代胡温政权对前总理李鹏主导的这项工程充满不信任感。
三峡大坝去年完工蓄水后,原是汛期的八月,上游的重庆却出现百年大旱,中游的武汉长江水位也降至史上第二低,各界议论纷纷,许多人更将矛头指向三峡大坝,认为是蓄水引发“木桶效应”所致。
当初建设三峡大坝的理由之一,是为了调节长江水量,但中科院的报告直接否定大坝的这项功能。报告指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严重,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工程建成后又引起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河道淤积已成为三峡大坝建成后立即显现的危机。这份报告的主编人之一、长江论坛秘书长翁立达透露,去年三峡水库水位已蓄到一五六公尺,“有些省份希望蓄得更高,巴不得蓄得越快越好”。他说:“水位一高,泥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就是个沉重的教训”。
翁立达说:“有些搞工程的只看到发电的效益,其实移民、永续发展、地质灾害和环保问题中任何一个搞不好,发电效益再好,都没有用。”
三峡大坝蓄水后,也出现一个严重的污染问题─“水华”现象,也就是由藻类引起的优养化。报告指出,三峡库区的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在春夏季节出现水华现象,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一.二公分,几乎不再流动,使库区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报告指出,二○○四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六起,二○○五年累计发生十九起,二○○六年仅二至三月累计发生“水华”十余起,呈现加重、扩散的趋势。
除了污染的问题外,各界一直未消除三峡建设引发地震的忧虑。报告中坦言,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地震。三峡库区是大陆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随著移民工程的建设和三峡水库水位的逐渐抬升,地质灾害会更加频繁,光崩塌土石流隐患处就达四千多处。
翁立达指出,危害最大的是构造性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都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监测结果显示,二○○三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报告中虽强调过去发生地震的强度仍维持在较低水准,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过,三峡大坝坝体在二○○三年曾出现裂缝事故,虽及时修复,但让人为大坝的安全性捏把冷汗。
报告中也不留情地批评三峡建设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包括国宝白鳍豚、长江鲥已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已有二十多种鱼类被列入大陆濒危动物红皮书。
对此现象,全球水伙伴组织中国区主席董哲仁痛心地说:“用水发电,取得了经济利益,但留给后代的却是这样的河流,不再生机盎然,而是一团死气。”在全球高举环保旗帜下,如何取得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恐值得大陆领导人深思。
四月十四日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写。报告虽以长江为主轴,却大篇幅地讨论三峡大坝的利弊,显见三峡大坝对长江生态造成的严重影响。
去年五月廿日,号称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全部完工,原先预期盛大的庆祝典礼,当天却只有工程人员举行简短的完工仪式,现场几乎见不到任何中央高层前来祝贺,突显出第四代胡温政权对前总理李鹏主导的这项工程充满不信任感。
三峡大坝去年完工蓄水后,原是汛期的八月,上游的重庆却出现百年大旱,中游的武汉长江水位也降至史上第二低,各界议论纷纷,许多人更将矛头指向三峡大坝,认为是蓄水引发“木桶效应”所致。
当初建设三峡大坝的理由之一,是为了调节长江水量,但中科院的报告直接否定大坝的这项功能。报告指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严重,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明显不足,工程建成后又引起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河道淤积已成为三峡大坝建成后立即显现的危机。这份报告的主编人之一、长江论坛秘书长翁立达透露,去年三峡水库水位已蓄到一五六公尺,“有些省份希望蓄得更高,巴不得蓄得越快越好”。他说:“水位一高,泥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就是个沉重的教训”。
翁立达说:“有些搞工程的只看到发电的效益,其实移民、永续发展、地质灾害和环保问题中任何一个搞不好,发电效益再好,都没有用。”
三峡大坝蓄水后,也出现一个严重的污染问题─“水华”现象,也就是由藻类引起的优养化。报告指出,三峡库区的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在春夏季节出现水华现象,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一.二公分,几乎不再流动,使库区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报告指出,二○○四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六起,二○○五年累计发生十九起,二○○六年仅二至三月累计发生“水华”十余起,呈现加重、扩散的趋势。
除了污染的问题外,各界一直未消除三峡建设引发地震的忧虑。报告中坦言,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地震。三峡库区是大陆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随著移民工程的建设和三峡水库水位的逐渐抬升,地质灾害会更加频繁,光崩塌土石流隐患处就达四千多处。
翁立达指出,危害最大的是构造性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都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监测结果显示,二○○三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报告中虽强调过去发生地震的强度仍维持在较低水准,不会对三峡水利枢纽和三峡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不过,三峡大坝坝体在二○○三年曾出现裂缝事故,虽及时修复,但让人为大坝的安全性捏把冷汗。
报告中也不留情地批评三峡建设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包括国宝白鳍豚、长江鲥已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已有二十多种鱼类被列入大陆濒危动物红皮书。
对此现象,全球水伙伴组织中国区主席董哲仁痛心地说:“用水发电,取得了经济利益,但留给后代的却是这样的河流,不再生机盎然,而是一团死气。”在全球高举环保旗帜下,如何取得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恐值得大陆领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