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唐代居民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从阿斯塔那唐墓中发掘出土的花式点心、饺子、馄饨、各种干果可知,由于干燥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些古老的食品历经一千余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成为研究新疆乃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
维吾尔人说"一日不可无饢",可见饢是维吾尔人的主食。在新疆三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的饢出土,一个直径十九·五公分的圆形饢,出土时碎为十二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饢坑中烤制而成的,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与现在新疆维吾尔族家庭所吃的饢完全一样。
另外,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小饢,直径只有三·九公分,用白面制成,表面有芝麻,已经和现在人们经常吃的"托喀西饢"没有什么区别。饢,在波斯语是"面包"的意思,在中原地区还被称为"胡饼"、"炉饼"。白居易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饢传入中原以后深受青睐,后来又演变成大饼、烧饼、锅盔、火烧。
饼也是唐代吐鲁番居民的重要食品,多种多样,有蒸饼、汤饼、烧饼、髓饼、乳饼等。
唐墓出土的饺子,形状如月牙,长约五公分、中宽一·五公分,小麦面皮;一九五九还出土了小麦面皮的馄饨,形似耳朵,长三公分、宽一·九公分。
唐代吐鲁番地区也流行花式点心,要求色、香、味俱全,装饰在丝绸和其他器物上的印度佛教纹饰宝相花,也出现在吐鲁番的圆形月饼上。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都以小麦粉为原料。
除了面食、肉食、蔬菜和点心之外,当地居民还吃瓜果和各种的干果,如:干梨、甜瓜皮、葡萄干、核桃、柿子、李子、红枣、杏核等,这些干果历经一千多年保存仍完好,鄯善县洋海墓葬中,还出土了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葡萄藤。
吐鲁番唐代居民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是研究新疆古代农业经济和园林艺史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