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非法建政以来新华社叛逃的最高级别官员。官媒是这样介绍他的:
万武义,195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76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安康地委任通讯干事。1984年调入新华社陕西分社,历任 记者、信息部主任,湖北分社副社长、社长,国内部任常务副主任、主任。 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第四届全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称号。
2009年2月2日,新华网转载了一篇文章,是“中国记者”介绍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文章的题目是《记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还是当记者最过瘾”》。
报道说,万武义的职业生涯起步于1976年。那时他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4岁,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新华社记者。
2009年,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受访时回忆道:1976年“当时,新华社陕西分社门口写着‘新华社陕西分社’和‘人民日报陕西记者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我很神往。”
但大学毕业后,分配结果是,他去了陕西省安康地委做通讯干事。而进入新华社时,已是八年后。
◎ 一位现在再也找不着的“前辈”
报道说,万武义刚工作不久,便遇到一位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到安康做调研。身为通讯干事的万武义顺理成章的成为采访联系人和陪同者。40多天的朝夕相处,大大影响了万武义的职业生涯。不知为什么,报道中却没有提到这位“前辈”的名字。
万武义回忆说:那时条件简陋,外出调研住招待所,常常是两人挤一张床、盖一床被。这位前辈40 多岁,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但已写出不少新闻名篇,我很崇拜他。
“前辈也看出了他的好学,竟主动提出每晚给他补课讲新闻”,就这样,一直讲了40多课。“他很认真,虽说只有我一名学生,也会在稿纸上写好讲义”。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没有了。既没有这样的“前辈”,也没有这样的“后辈”。
万武义发现这位颇有资历的名记者之所以能够写出有骨头有肉的文章,是因为他“采访准备认真”,譬如到安康调研之前,“前辈”已经把安康的人口、耕地面积、 植被面积、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因此到安康第二天采访时就把当地的“军代表”问的张口结舌,措手不及,成功摸到一些真实情况。
有一次,万武义陪同他从县里下乡再到村里采访,结束后返回招待所。万武义有机会看了他的采访笔记,很惊讶。县、乡两级的采访由于新意不多,所以地委通讯干 事万武义的笔记很简单,而村里的情况根本没记录。但这位“前辈”却不同,密密麻麻记的非常详细。万武义后来还发现,他每晚回招待所后还会把笔记誊到稿纸 上,工工整整,每个格子写一个字,留白处则记下当天有感触的现象。
这种工作态度过了33年,直到2009年还刻在万武义的脑海里。有样学样,万武义的作品处处留下“前辈”的影子,细节多且扎实。像他早年作品《被干部遗忘的贫困角落》,通篇细致白描,写作丰满而感人至深,连届时的著名记者、新华社长穆青读后都流下眼泪。
现在的记者写作水平也相当成熟,例如2008年“神七”发射前12个小时,报导说神七在太空环绕地球已经转了30圈,内容栩栩如生,连宇航员的口气、情绪都描写出来。在他们眼里,“前辈”和万武义纯粹就是自讨苦吃的傻冒儿。
临别,这位“前辈”告诉万武义,要深入基层,反映老百姓的呼声。还勉励说:“你在当地工作,反映他们呼声的条件得天独厚”。
通讯干事很少硬性工作任务,可以自己支配时间,万武义很快制订了调研计划。“我立志要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年三十都在外面采访,看看老百姓吃什么,有多少 米,几斤面,这些粮食是新买的,还是原来就有的。”这期间,万武义跑了安康地区所有十个县和大半乡村。秦巴山区被称作陕西的西藏,自然条件差,从这个村到 那个村常常要翻一二十里山路。但他一年八个月在基层,并以此为乐。
深入调研使万武义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于是他经常投稿,“万武义”的名字渐渐为新华社陕西分社所熟悉,后来新华社总社一些编辑部也知道他的大名。有的编辑看了他写的反映秦巴山区贫困面貌的稿件后,还寄去粮票、衣物等。
1984年,万武义终于调入他曾向往的新华社陕西分社。
◎ 万武义看到的“阴暗面”
叛逃英国的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媒体的报道更是推波助澜,一时间社会上““万元户”“十万元户”满天飞,仿佛农村一派莺歌燕舞。
1984年冬,作为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万武义却在莺歌燕舞中去描写其中的苍蝇蚊子。他历时半年,三次深入秦巴山区采访,揭开了农村的真实一面。
秦巴山区位于陕西南部,当时许多山区群众处在温饱线以下。在当地被誉为富裕县的汉阴,有一个被干部遗忘的贫困角落“太平村”。这个村离县城仅有五六公里, 但家家缺吃,人人少穿,没有一家有油有盐,村里有的人被迫逃荒要饭,有的人活活饿死,原来133口人只剩下74口人还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太平村”是 个现实版的超大“太平间”。
报道说,在这个山村逐家逐户调查中,万武义走到青年农民郭长荣家里。他家仅有一口上沿裂缝的铁锅、两只碗、一口空着的旧木箱,床上是破烂发黑的棉絮,还有 一把锄头和两根扁担,吃的东西除10多斤的土豆外,没有一粒粮食,全部家当还不值一双皮鞋钱。女主人智障,一个半岁的孩子瘦的皮包骨,像猫似的蜷缩在稻草 堆里,看见生人张着嘴哭却没有力气发出声来。
看男主人郭长荣不在家,万武义就站在门外等候,郭长荣终于回来了,雪地里,他脚穿草鞋,套了一双棕包裹的袜子,破烂的单裤不能蔽体。当听说来了省里的“干部”,他双膝跪地高呼“救命”……
这些实实在在发生在眼前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对万武义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冲击,激发了他内心善良的一面,以致一口气写下了《对山区贫困现状应有一个基本估计》 《在一串串增长的数字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被干部遗忘的贫困角落》《警惕新形势下旧病复发》等一组四篇内部报道,如实反映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山区工 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主流报导里出噪音。
这些影响深远的报导都是在胡耀邦、赵紫阳时代、在总社某些领导的支持下,在新华社内参刊发。
1986年6月,他冒着风险采写了《陕西商县发现一家杀人‘黑店’》等一组3篇稿件,通过内参最早向中央报告了这个‘黑店’两年共杀48人的骇人事件,受到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表扬。
1988年初,针对当时农村统计工作弄虚作假的问题,万武义深入陕北地区调研,采写了《延川县多次变更统计数字的背后》等一组4篇报导,反映了农村统计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被赵紫阳当总理时的国家统计局作为当年正式文件下发。
1989 年初,在赵紫阳时代,万武义冲破重重封锁,深入调研,在获得大量证据、证言的基础上,写出《‘吃喝专员’魏明生强拿硬要激起民愤》、《‘吃喝专员’辞职不 行、罢免不成,照当全国人大代表》等一组15篇稿件,中共高层先后5次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罢免了魏明生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有关方面撤销 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谁也不能否认,万武义采写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真实报导。
◎ 万武义是中共宣传阵地的重要人物
2000年,江泽民时代,万武义调到新华社总社任国内部常务副主任,2002年起任国内部主任。他从一个想为老百姓说话的记者逐步成为党所信任的代言人,因此曾经多次获得中共嘉奖和肯定。
报道如此描述他:“按照社领导要求,万武义和班子成员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坚决做强做大‘新华视点’‘新华时评’两个专栏,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报道形式,有 效提升了两个专栏的品牌影响力。‘新华视点’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新华时评’也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在上级领导部门组织的重大主题和典型宣传活动中,万武义和同事忠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精心策划,较好完成了一系列‘规定动作’,有效引导了国内舆论。”
注意这句话──有效引导了国内舆论!
“他坚定的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社党组要求,他和他的同事们不仅出色组织指挥了一年一度两会国内新闻报道、党的十六大、抗击非 典、神舟系列飞船发射、青藏铁路通车、党的十七大、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战役性报道,而且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为进一步增强新华社国内新闻 报道影响力作出不懈努力。”
从对万武义的这些评价和他的职位来看,这位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确实被中共认为是一个很令人放心的、颇有能力、并使用最顺手的宣传工具。
但是,2010年,也就是这份党对他高度评价的采访报导发表的第二年,万武义居然跑了!
◎ 对党不忠的“两面派”
日前,万武义在英国叛逃,经查,他的妻子已先期被安置在英国,也就是说他的叛逃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不过,中共80万党官正掀起第三次移民高潮,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两个儿子早已送去美国英国读书,而曾庆红的儿子曾伟干脆用国库两个半亿人民币在澳洲悉尼买了最贵别墅作为投资移民。所以,只要万武义能为党效力,他的妻子被安置在英国,党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日前,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和中组部一个团访问英国时,在一个城市,他说腰疼病复发,不能走路,代表团就把他留下,让他改住一个价格低的小旅馆。于是他就失踪了,据知已经和妻子“胜利会合”。
万武义是近二十年来新华社出逃的最高级别官员。90年代出走的新华社香港分社长许家屯和副社长郑华,并不真正属于新华社系统。
被称作是党的最得力喉舌、并多次获得中共嘉奖的万武义,居然是因为“不满中共对新闻的控制而出走”,这太戏剧性了。
这个掌握党的宣传领域太多秘密的万武义,竟是个对党不忠的“两面派”,这太可怕了!
让中共更心悸、更惊恐的是:党所信任的人里到底还有多少随时准备叛变、叛逃,并将公开党的绝密的人!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伟光正”60年来一直如此忧虑,现在看来,党的担忧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