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孔子出世的前几年,南亚大陆上诞生了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后世人称为大雄世尊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也是印度正处在一个变乱的时候。当时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罗门教已经走入末法时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不同的修行团体,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六师外道,六十二见和六派哲学等等。同时印度全境并未统一,仅仅在《长阿含经》中记载的就有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如舍卫国,摩竭提国等等。就在这样一个被称为五毒恶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横空出世,有教无类,普渡众生。释迦牟尼讲,修炼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觉者主持的天国世界,比如释迦牟尼佛主持的天国叫大梵世界、药师佛主持的天国叫琉璃世界、阿弥陀佛主持的天国叫极乐世界,还有华严世界、莲花世界等等,我们人类所处的三界是一个比较低等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也是释迦主持),但是人可以通过修炼跳出三界外,回到原来的天国世界,这和道家的返本归真是一个道理。
北京的卧佛寺,位于西山余脉寿安山下,是一座著名的古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七世纪,即唐代贞观年间,卧佛寺始建,最初名为兜率寺。当时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但现在已不存。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特别在元代用50万斤铜筑成了释迦牟尼卧佛佛像,寺名也先后改为昭孝寺、洪庆寺、寿安山寺、永安寺、十方普觉寺等。因为寺内有一尊巨大的卧佛,因而俗称“卧佛寺”,此寺名流传最广。
在卧佛寺寺前,有一条绿色的古柏长廊。其南端建有一座木构彩坊,北端筑有一座琉璃彩坊,十分壮丽。
卧佛寺主要殿堂均排列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分为四進院落,层层递進。中轴线两侧,则有配殿、廊庑和行宫别院等。
从山门進入,沿中轴线前行,進入的第一進院落就是山门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神。哼、哈二将又称金刚力士,是佛教守护寺门的神将。据民间传说,他们一个鼻子里能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可哈出黄气,可以驱逐妖魔、杀歼鬼怪,所以俗称哼、哈二将。
过了山门殿,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大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坐像,其背后是韦驮立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他们是分守四方天门的天神。
天王殿后是三世佛殿。殿前檐挂有乾隆御书的“双林邃境”的匾额。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燃灯、弥勒这三世佛,他们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两侧为十八罗汉。令人奇怪的是,东南角的一尊罗汉不是出家人打扮,而是披挂铠甲,穿靴戴帽。据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以自己的塑像占居了一尊罗汉之位,以求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在三世佛殿后就是卧佛寺的主殿:卧佛殿。在卧佛殿的左前方,保存有两株古老的婆罗树,据说是建寺之初由印度移来的。据《宸垣识略》记载:“婆罗,外国之交趾木也。叶似楠,皮如玉兰,色葱白。最洁,鸟不栖,虫不生子。能下气。花苞大如拳,叶似琵琶,凡二十余叶,相沓捧苞,类桐花,一簇三十余朵,经月方谢。”当其开花时,朵朵都像座洁白的小玉塔,倒悬于枝叶之间。
卧佛殿大殿前檐的大匾上写着“性月恒明”,殿内正面墙上的匾额上写着“得大自在”。殿内释迦牟尼的铜像身长5.3米,呈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体态安祥自如。在其周围三面环立的是其弟ZI,即十二圆觉菩萨像。这个场景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婆罗树下涅磐前,向十二名弟子嘱托后事。据元史记载,这尊巨型佛像是“用工七千,冶铜五十万斤”才铸造成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最大、最精致的铜卧佛。此外,巨佛前还放置着一个八卦香炉,两个烛台和花瓶,合称五供。另有轮、螺、伞、盖、花、罐、鱼、结八件佛家法宝,俗称八宝,以象征吉祥如意。
在中轴线外的东路,有霁月轩、清凉馆、大禅堂、祖堂、斋堂等六个院落,原为僧人居住的地方。西路则是由三个院落组成的行宫院,环境幽雅,景色别致,为皇帝礼佛时兼理政事时的下榻之处。
在卧佛寺旁边还有白鹿仙人修行的场所“白鹿岩”,山岩上的“白鹿仙迹退谷幽栖”八个石刻篆字至今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