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华寺考古现场。
佛山南海西华寺二期考古现场昨传来好消息
●残碑仅比成人手掌稍大,碑文早已模糊不清
●残碑碑文或暗藏西华寺“身世”线索
昨天从南海西华寺二期考古现场获悉,继南汉时期硕大柱础浮现,初定西华寺为南汉官制寺院之后,再次“捕”得一块珍贵的千年残碑。碑文上显示的“玉清宫使”、“德陵使”等字样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初步推测西华寺可能是南汉时期“中央级别”的官寺,因为目前有关西华寺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958年(南汉时期),当时的“玉清宫使”、“德陵使”正是南汉权力核心人物龚澄枢。
由此,专家还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史料记载,南汉时期十分注重寺院建设,当时广州城内城外新建有28寺,西华寺会否是“失传”多年的南汉28寺中,西部7寺之一呢?一切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考证。
现场残碑仅比手掌稍大但字迹不全
记者在二期考古的大殿遗址现场看到,挖掘进入了更深的阶段。第三层结构层内,直径1米左右的圆形石洞赫然在目,它位于此前挖掘出的明清时期石柱柱础侧旁。此圆洞正是残碑的出土之地。
据挖掘的村民透露,残碑是混合在数块残缺的柱基石块中破土而出的。这块显得古旧的残碑,缘何混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架构而出现?“古寺历经数百年、10多次的修缮,每个朝代层中都有可能混有之前朝代的物品。”现场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新鲜出土的残碑,如一块方砖被斜削一半,比一个成年男子的手掌稍大,呈现出凹凸不平的三角形形状。中间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显得难以辨认。在靠近落款的位置,几个字清楚可见:“玉清宫使德陵使龙……”末尾龙字后面呈现出一个类似德字的上半部,再往后是残碑的尽头。
残碑的剩余部分成破解谜团关键
正是“玉清宫使”、“德陵使”这两个头衔,使得现场专家十分重视。全程参与西华寺挖掘工作的考古专家郭顺利透露,“西华寺最早的记录是公元958年,就是南汉时期,当时的玉清宫使、德陵使就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龚澄枢。这块可推测到南汉时期的残碑碑文,透露出玉清宫使与西华寺有联系。”他推测,若碑文显示的玉清宫使果真是太监龚澄枢,并且他是古寺负责人的话,则西华寺的官制定性,将直升为“中央级”。
然而,残缺的碑文并未能提供进一步的信息。郭顺利表示,挖掘将进行到生土层,即到达未有人工动土痕迹的自然土层时,才会结束。残碑的剩余部分会否出现,成为揭秘的关键。
揭秘“玉清宫使”究竟是何许人物?
据了解,宫使称谓最早缘于唐朝,南汉时期延续了这一称谓。玉清宫是南汉时期建造的宫殿,而德陵,是南汉时期在广州的三大陵墓之一,南汉奠基人刘隐(即烈宗襄皇帝)就葬在德陵。这两个都是重要的宫殿建筑,在南汉时期,一般只有“中央级别”的宫员,才有资格以兼任的方式去担任,以监督和保护宫殿皇陵完整安全。
而南汉时期的玉清宫使是谁呢?史料记载,南汉后主刘鋹的太监、内太师龚澄枢曾担任玉清宫使。南汉时期历史短暂,但是太监的角色不简单。当时皇帝为避免宫臣为后代争夺帝位,故朝廷皆以太监宫员为主,做上大宫的几乎都是太监。太监龚澄枢,就是当时手握重权的人物。南汉时期兴佛建寺,在龚澄枢担任玉清宫使期间,不少重要官寺的建造由他监制或监管。
猜测 西华寺会否是南汉广州28寺之一?
在残碑的出土背后,西华寺的悬念再多一层。南汉时期玉清宫使,即当时最高权力实际操控者的显赫地位,不仅使西华寺的官家定性进入新的界定阶段,更有学者提出,西华寺有可能是“失传”多年的南汉28寺之一。在史料的记载中,南汉后主性好奢侈,常大兴土木。在面积不大的旧广州城内,兴建了28座庙宇,东南西北各有7座,用以对应28座天上的星宿。有中大历史学专家猜测,西华寺或许是当年的28寺之一,西部七寺中的一座,那就是“中央级别”的官家古寺,历史价值重大。但也有可能像广州光孝寺、六榕寺那样,是独立于28寺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