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放松货币政策的投资者上周迎来了利率的下调,但却未迎来预期中的股市上涨。
中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并同时向利率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应该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投资者反而坐立不安。他们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在中国经济位于关键节点之际,该举可能冲击中资银行,而无法增加信贷投放。
一些分析师则对央行此举持异常怀疑的态度。IHS Global Insight称,该举措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恐慌之举,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政府承认此前政策策略的失败。
而且出乎意料的降息时机也令投资者大吃一惊,引发了市场担忧,市场担心此次降息并非预防性政策调整,而可能是预示经济数据较为糟糕。
不过,至少周末出炉的一些贸易数据强于许多人的预期。中国5月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5.3%,进口额增长12.7%。
如果说存在策略失败,则很可能在于政府无法促使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尽管六个月来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已下调三次。下调存准率可增加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
分析师们担心,降息不仅可能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在由政府控制的中国经济中,货币政策的重点通常是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而不是对资金成本的调整。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称,过去多数时候,中国降息举措的价值完全在于对市场人气的影响。 与预期投资收益率相比,中国的基准贷款利率如此之低,所以信贷投放通常由额度而非价格决定。
近月来的问题是,尽管存准率已数次下调,但银行一直很难完成贷款额度。
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能够用于放贷的资金量似乎在下降。4月份中国家庭储蓄减少了人民币6,000亿元(合942.1亿美元),而且有报道称5月份前20天中国“四大行”的存款缩水了近3,000亿元。
存款的不断减少对银行满足75%贷存比率要求的能力带来直接影响,意味着银行提供信贷的能力降低。
在这样的环境下,降息可能弊大于利。
这解释了为何中国央行放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限制。但IHS Global Insight认为,此次利率下调实际上只是经过巧妙包装的非对称降息,贷款利率被下调,而存款利率实际基本维持不变。
虽然这么做应能起到阻止存款流失的作用,但会带来其他问题。
银行的利润空间目前将受到严重挤压。花旗(Citi)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益率将因此降低20个基点,收益减少10%。
另一个对银行利润率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是银行近期出售的大量理财产品,银行必须为这些理财产品支付较高的利息。这实际上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中国大陆银行较高的盈利水平(至少从帐面看是如此)意味着他们有能力放弃一些利润。不过,在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的环境下,银行利润缓冲的减少可能最终再度抑制放贷。
此次降息效果可能有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贷款需求不足。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目前面临债务型通货紧缩,并可能陷入一个流动性陷阱。债务人将加紧偿还债务,同时人们无意增加负债。
在这种局面下,单凭降息仅能对放贷产生非常微弱的积极影响。有关中国大陆买家在香港地产交易中违约的最新报道提供了有关债务压力的一些坊间证据。
银行能否增加信贷投放是一个关键因素。
总体而言,在利率调整方面赋予银行更大灵活性的新举措应会加强对存款的竞争并鼓励更多商业贷款行为。虽然外界普遍认为此类改革能带来积极影响,但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时期,此举可能难以提振经济。
实际上,一名中国政府官员之前已强调了上述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曾警告称,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小型银行可能遭受损失,甚至破产。
为此,其他人士预计政府有关部门将采取更加务实的改革方式。凯投宏观警告称,全面而激烈的竞争将严重限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承担坏帐损失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此次降息,先别急着举杯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