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铭文上面出现的“中国”二字,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最早的“中国”。
西周青铜酒器: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为贵族“何”作于周成王五年(前11世纪),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何尊的出土地点在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这里常有西周文物出土。
何尊内底铸铭文铭文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互印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铭文全文如下: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惟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毖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宅:《說文》:所托也。《爾雅·釋言》:居也。《疏》謂居處也。又定也。《書·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註》安定天命也。这里是说武王克商后,廷告于天:餘安宁天命统治中国,治理百姓。
中国的含义
中,指事字。本义是中心,当中。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
国,会意字。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国,邦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特指周代,天子统治的“天下”。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但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国,建秦朝,称皇帝,统一中国。
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称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非汉族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蛮夷”(史称“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辞海》释“中原”: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这一地区是汉族的发源地,被汉族视为天下的中心。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东省西部、江苏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
参考资料:《葛建雄谈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