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此名句出自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蜂》。
罗隐(833~909),字昭谏,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被后世认为是晚唐的道家学者、著名的道家诗人。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屡考不中。黄巢起义后,罗隐曾避乱隐居九华山。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甚广,成为经典名言。《蜂》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诗的全文是: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源自《全唐诗》)
诗的大意是:
无论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尽。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来影射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诗文表面的意思通俗易懂,不须过多解释。巧妙的是诗文提出的问题。不能忽视的是作者的思想背景,历史上罗隐是唐代著名的道家诗人。和许多著名的唐宋文人一样,罗隐的诗文无疑受到他的信仰的影响。道家修炼的思想肯定会体现在罗隐的作品中。笔者认为,罗隐实际上是通过蜜蜂的形象来比喻人生,进而向人们提出一个简单但却深刻的话题,人来到世间,这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一生之中,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这到底又是为谁呢?
罗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必然引起看诗的人的思考,诗文没有给出答案,留下了无限的空间给读者。如果联系诗人的信仰,那么这答案也变得呼之欲出了。人生难有坦途,辛酸悲苦中,常感前途难料、危机四伏。忙碌一生,到头来一切成空,名誉、地位、财富,有哪一样才能带走呢?唯有返本归真才有出路,只有这样终有一天才能回归天国美好家园。
在现代的诗评中,会出现类如罗隐借诗来讽喻黑暗腐朽的古代社会之类的说法,言辞间似乎中国古代社会是“万恶”的。在中共肆无忌惮摧毁中华神传文化的今天,有这样的论调也不足为怪。在中共鼓吹“无神论”的今天,在中国大陆,神传文化的精髓是不可触及的、被批判打倒的。那么用“无神论”的眼光又怎么能真正的品味出“有神论”的作者罗隐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呢?现代关于古诗文的论着浩如烟海,同一作品但往往说法各异。中国古代的许多诗人、文学家,本身也是修炼人,信佛或者信道的人,因此品味古诗文时,希望读者不要仅仅局限在当代鉴评人的论断中,而能站在一个回归传统、神传文化的角度去鉴赏,那时会发现别有洞天,能看到、看懂更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