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竟陷入人力资本危局之中(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6月28日讯】14年前,电影《天下无贼》里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14年后,华夏大地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廉价劳动力却面临短缺;人们削减脑袋考公、进国企,制造业亟待升级却无人可用;大笔经费砸向科研,可除了学术腐败一事无成。看来,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竟陷入人力资本危局之中!
人口红利正在衰减
中国经济腾飞,靠的是中国人口红利大迸发。报酬低廉的中国人,用血与汗拼来了一个奇迹: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得益于大量劳动适龄人口,以及同劳动效率不对称的微薄收入,外资利用效率极高,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大幅减缓。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吸引境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又吸纳了海量劳动力。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人口红利充分迸发。
但是,随着2008年的货币宽松政策,海量资金涌入市场,大幅抬高了资产(最典型的是房地产)价格,在与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相互叠加情况下,人力资本结构几近扭曲。
人力资本结构扭曲
主要体现在财富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问题上,最突出的是财富结构畸形,激励机制不足。广义上看,病态的劳动收入分配机制,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形成了手握大量资产(最典型的莫过于名下N套房)的“食利者”和出卖劳动力的“供养者”。前者坐享其成,脱离劳动,既可以恩泽后世。后者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混到了中层,开上了豪车,却只能蜗居在大城市一隅,因高杠杆消费而忧心忡忡。
资产增值的几何效应,使“食利者”与“供养者”差距越来越大,阶层已经固化!欲望横流的消费社会,实乃“供养者”之无奈。阶层跃迁的动力丧失,劳动致富已成空谈,即便活着已拼尽全力,人力资本如何发挥作用?
之前,尽管历尽千辛,甚至有所牺牲,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和70后、80后大学生,收获了经济增长的红利,部分甚至变成“食利者”,起码他们当初的奋斗有所期待。
可现在,中产阶层作为“隐形的穷人”,被房价压的喘不上气来,基层跃迁难于上青天,“梦想”只能用来自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危局的形成有着自身逻辑。
危局因何形成?
在德勤的2018全球人力资本报告中预测,未来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要素将迸发极大生产力。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却面临着人力资本危局,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在“量”上,计划生育政策转向过慢。人口总量是文明发展的基石,而且研究证明,人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消耗的资源。但是,据测算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6亿!其根源在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年龄结构畸形。
在“质”上,教育改革成效不足。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过去25年,教育对人力资本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人力资本改善程度对GDP年增长率有着重要影响。可我们的教育改革,仍在迷雾中徘徊。基础教育方面,改革成果难道是一成不变的高考、遥不可及的学区房以及高不可攀的幼儿园。高等教育更加混乱,韩春雨涉嫌学术造假事件不了了之,被逼死的武汉研究生陶崇园尸骨未寒,世界一流高校只是传说罢了。中国教育改革力度、教育资金投入程度,是对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羞辱。
从“思”看,反智主义正在蔓延。对智识的贬损,源于高等教育的贬值,体现在两对矛盾上:
第一,城市vs乡村。城乡教育水平沟壑难平,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寒门难出贵子。
第二,劳动收益vs资本收益。名校毕业不能保证高收入,鲤鱼已难跃龙门,“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于人力资本价格机制不健全,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报酬。范冰冰4天赚了6000万(真假不做判断,但无风不起浪),上市企业靠卖楼扭亏为盈,却是市场扭曲的生动体现。
高层不是不知道,系列政策正在转轨路径中。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实起来难度重重。从文化上看,中国人的智慧不集中在提高效率上,而是消耗在政治(广义的概念,“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中。明规则易行,潜规则难破。这就迫切需要高层做出姿态,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做出样子。
危局并非一天形成,解局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从宏观分析回归到微观个体,政策转型的车轮之下,想必许多人的命运会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