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的这一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以这一首“黄四娘家花满蹊”来说,就特别适合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吟诵。(绘图:志清/看中国)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诸位对这首诗的评价,是有分歧的。从选收它的唐诗选本数量看,多数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对它赞赏有加。早在南宋,词人刘辰翁明白表示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每诵数过,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盛赞诗人风致:“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宋元诗人苏轼、洪谘夔、傅察、乔吉等的诗歌作品中都曾经出现过黄四娘这个名字,由此可知,这首诗在宋元时期已经是广为人知的名篇。
但是,也有人对它颇有微词。例如,清代诗人、学者施补华曾说它“诗并不佳”的话(见其《岘佣说诗》)。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的评语,在称赞其风致的同时,也有“无意求工”的保留态度。
无意求工
那我们就先来说一说“无意求工”的问题。
所谓“无意求工”,指的大概是诗中有拗句,即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第二字按格律应该是个平声字,但这里用了上声字“朵”。实际上,杜甫这样做,并非故意破坏格律,而是另有讲究。有人认为“朵”字跟上句对应的“四”字虽然同属仄声,但上声跟去声,声调还是有变化的,吟唱起来不会显得单调。我认为,这大概跟上句多了个平声字有关。按律,第一句第五字应该是个仄声字,但是用了“花”这个平声字。这也许是杜甫的一种故意为之的独特拗救方法吧。
实际上,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正是音韵上的讲究。刘辰翁指出了它“可歌可舞”的特点,施补华也承认它“音节夷宕可爱”。具体表现有:第二句“千朵万朵”同中有异的复叠,第三四句“流连”、“自在”双声,“时时”、“恰恰”叠音,都可以造成音韵上的回旋复遝效果,给人以宛转悠扬的听觉享受。
这首诗对于诗歌艺术有个很大的贡献:以异常密集的线条、秾丽的色彩、炫目的舞蹈、悦耳的声音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一幅画面,表现春天景色。截然有别于传统写景的计白当黑、删繁就简手法。这种手法是前所未有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那里都不曾有过,后人敢于效法的也不多。扬州八卦中以擅长画竹子著名的郑板桥,给自己书斋题写的对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大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王士祯所说的“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用今天的话说,有利于养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和平年代,人们普遍贪生怕死,恨不得返老还童,长命百岁。杜甫这一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尤其是这一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就特别适合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吟诵。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生活比较安定的诗人杜甫,心情不错,想要找南邻酒友斛斯融一块喝两杯。不巧,这位隐居的高人出门喝酒十多天没有回家了。于是,独自在浣花溪畔漫步,遇花看花,遇水看水。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一口气做了七首绝句。这七首绝句,正如王嗣奭所指出的,属于“竹枝词”的变调,一以贯之的风格是“癫狂”。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写活了骀荡春光。据说,杜甫曾戏称自己诗句有医药之效。比如,“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可以治疗疟疾。那么,这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就有返老还童丹的效果。
愿君多吟诵,此诗最宜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