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专属的“商务教练”?(图片来源:Adobestock)
向“三十分钟两千日圆”的教练寻求建议
在校园内,我遇见的大学生或认识的硅谷创业家,最令我惊讶的是,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商务教练。提到教练,就容易让人联想到运动指导者的形象。但这里说的教练,更像是讨论工作烦恼,负责引导对方提起拚劲,或是透过谈话帮忙整理复杂脉络的人,也有跟随经营者而成名的商务教练。
我好像曾听过商务教练的头衔,而且对他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认为他们是由企业CEO或高层主管专门雇用的人,会在摆着皮革沙发的特别房间内进行重大讨论。
在史丹佛大学,某个梦想创业的女学生,就已经找好了商务教练。
“都还没开始赚钱,你也太奢侈了吧!”我开玩笑地说,结果她露出一脸“你还真落伍”的表情。
她的商务教练是原本认识的人,也没有专业证照,靠副业赚点取额外收入。他们使用通讯软件Skype,每周通话三十分钟,价格换算成日币约二千日圆。听起来不贵。
她也向我介绍了那名教练,只要利用空堂时间到校园中的咖啡店,手边摆着咖啡,打开笔记型电脑、连上网络就能立即得到指导。
连上Skype后,教练出现在萤幕上,看到他的背后有书架,我想他应该是在自己的房间吧!简单做完自我介绍后,教练开始指导。
我主要提了两件事,首先是对当时大学生活的一些烦恼。我简单地告诉他,史丹佛大学里充满魅力的课程太多了,我不知道该选修哪堂课?
第二个烦恼可能更像是在抱怨。不知道为什么,日本没有像硅谷这样的地方?我提到史丹佛大学这样的学术场所,和能够惊艳世界的科技产业处在同一地区,硅谷聚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创业家,这真是太令人羡慕了。
教练透过Skype安静地听我叙述,澈底扮演聆听者的角色,虽然不是前文提到即兴表演情境的特别课程,但他什么都回答“好!”给予肯定并接受我的意见,我也感到非常愉快而不断阐述着。
在指导时间剩下十分钟,咖啡也喝到剩下半杯时,教练对我说:“你的烦恼可以分成两种。”
据他所言,多数人的烦恼都只有两种:“白宫烦恼”和“咖啡厅烦恼”。
前者提到的“白宫”,是指美国总统起居兼办公的地方。
像是“想要消弭战争”、“想要缩小贫富差距”,这种应该由总统与专业人士、幕僚一起在白宫想办法的世界级课题,就是“白宫烦恼”。理所当然,这种问题要由一个人马上解决很困难,说得更夸张点,这种类型的烦恼简直是人类永远的课题。
另一方面,“咖啡厅烦恼”指的是,和朋友、主管或家人,在咖啡厅喝杯咖啡相互讨论,就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譬喻。
本次指导,我向他提出的两个烦恼中,“为什么日本没有像硅谷这种聚集了科技产业和创业家的地区”就是“白宫烦恼”。他说:“这等你成为日本首相时再来思考吧!”
至于另一个烦恼,不知道该选择什么课程才好?他告诉我,至少找两个和自己完全不同类型的同学,和他们各自去喝咖啡,“让他们两位帮你决定!”咖啡厅烦恼,在咖啡厅就能解决。
虽然这听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建议,但我火速找了两个兴趣、嗜好都不同的同学和他们喝咖啡,认真思考自己应该选择的课程。
后来,我没再和教练对话,也因为变得更加忙碌,所以没有继续接受指导。
但区别“白宫烦恼”和“咖啡厅烦恼”的思考方式,到现在还是对我很有帮助。
透过“商务教练”让我学到了讨论的重要性,不是随便找个人聊聊。
每个人都有过找朋友或家人诉说烦恼的时候吧!尽管诉说的过程让自己消除了不少压力,但多数时候,话匣子一开就说个没完没了,最后到底说了什么、又得出什么结论常常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付出金钱,将朋友或认识的人变成“商务教练”,就能产生和过去不一样的对话。
向朋友取得“三十分钟的教练时间”
和商务教练不同的是,日本某些公司会采用“导师制度”(mentoring)。像是食品大厂Nichirei Corporation从2000年代开始,就采取由前辈担任新人“导师”的制度。
不过,我也听过“何必刻意找导师”的批评。从年长的上班族角度来看,可能觉得就算不设置导师制度,“在我那个年代,大家都会接受前辈或上司的教导”。
但如同前文提到的,在公司组织和人脉建立方式骤变的时代,更需要依靠导师的新方式来寻找关键人脉。
根据Nichirei Corporation的统计,新人在进入公司后,三年内离职的离职率超过五%,但在导入这个制度后,离职率就下降了。
现代的工作方式相当多元,每个人待在企业内的目标也都不一样,所以商务教练或导师的存在,更是必要。
特别是随着终身雇用制的公司逐渐凋零,要在职场上和人建立深厚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此外,对内向人来说,因为不太参加聚餐或公司活动,在职场上没有可以谈论想法的对象。
虽然我没什么朋友,但对于重要的朋友,我会尽可能慎重地和对方来往。
不过,当人越是亲近,就可能误会“很了解对方”,反而造成闲话家常的状态。
这时,如果拿出勇气,拜讬对方“当自己的商务教练”,就能和他进行与过去不同的对话。
如果每周都这么做,不仅浪费钱也浪费时间,但偶尔从关键人脉中找个对象、缴个学费或请他吃顿饭,请他花三十分钟“聆听你的烦恼”,我想也是不错。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
本文整理、节录自竹下隆一郎《不善社交的内向人,怎么打造好人脉?》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