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正解,更该教会孩子“怎么解”。(以下图片来源皆为Adobestock)
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会充满期望地说:“我只希望他能快乐地成长。”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呀,一个人如果一生拥有了快乐,还能说是不幸福的吗?
当孩子进入学校大门的一瞬间,父母们会这样描述孩子的未来:“我不奢求他学习多么优秀,维持中等就可以,只要他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然而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有了分数的评比,做为父母最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所以他们满心忧虑,目标定在中等,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压力不会太大,只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当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学习状态昭然若揭,父母们又会说:“他成绩好不好我从来不在意,只要他健康、快乐、诚实就可以。”其实是因为父母们已经多次被孩子的成绩打击,为了让自己的心情能够保持平静,先表态不在乎,以便让自己可以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当然,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当孩子面临会考、学测的时候,父母们对成绩的要求也越来越清楚了。
当一个生命诞生于一个家庭的时候,在那一瞬间,所有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的结晶是最优秀的,他们承袭一切的聪明和智慧,他们的孩子会比所有的孩子都优秀。这是人正常的心理,我们都期望自己的下一代超越自己。
华人天性内敛,有的父母把这种期望深深隐藏,不愿袒露真实想法。在华人家庭中,投资金额最高的一项就是子女的教育,父母为了孩子的明天愿意倾其所有。一出生就让孩子去学游泳、学社交、学手眼协调;小时候让他们上最好的幼稚园;孩子进入小学,许多父母甚至放弃工作,专门陪伴,让他们参加各种才艺班,参加种种测验;到了国中、高中阶段,更是全年无休地让他们上补习班。父母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加优秀,生活更加幸福。
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会充满期望地说:“我只希望他能快乐地成长。”
所以哪怕再忙,父母们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写作业,并且在陪伴的过程中,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丽丽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她性格乖巧,为人热情,总是喜欢帮助人。她的个子是班上最小的,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坐在前排。她上课的时候,也许是看不到后面同学在做什么的原因吧,她总会找个机会扭过头看看后面。老师讲课的时候是这样,自习课的时候也是这样,即使是考试的时候,她也习惯性地回头,为此,老师多次和父母反应。丽丽的成绩也不太理想,国语偶尔能够得到九十分,而数学总在七、八十分徘徊,父母对此非常着急。
丽丽的父亲是大学毕业,妈妈是专科毕业,夫妻俩觉得辅导丽丽数学的任务还是交给父亲好,所以只要到了丽丽做数学作业的时候,爸爸就会来换妈妈的班。丽丽天生高度散光,带着一副粉红色的小眼镜,再配上双马尾,十分可爱。妈妈和爸爸换班的时候,就是丽丽可以略微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她总会趁这个时间捡起玩具玩一下,或者逗逗家中的小猫。等爸爸坐好了叫她过来写作业,她才一跑一跳地坐到桌子前。她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师出的数学作业,还要跟着爸爸做上一页课外习题。爸爸一直坚信丽丽的数学成绩不好,只是暂时没有开窍,多做点练习一定能得一百分,这种坚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爸爸。
哪怕再忙,父母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爸爸的性格很好,从来不会因为丽丽摸这摸那而训斥丽丽,只会提醒她“你要集中精神想” 。
第一题:张老师带了四百六十元,每个篮球九十元,可以买几颗篮球?还剩下多少钱?
丽丽跟着爸爸一起大声地把题目读了两遍,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条件用大圈圈了出来,然后郑重地写下:“460-90=370”。爸爸保持着绝对的冷静,说:“不对,应该用460 除以90。”丽丽呆呆地点点头,立刻把自己的答案擦掉,照爸爸说的写。
第二题:小军八分钟走了六百四十公尺,照这样的速度,他走十五分钟,可以走多少公尺?
丽丽还是和刚才一样,读题、画圈、列式,这次她记住了爸爸说的“除法”,写上:“640÷8=80,80÷15=5”……爸爸说:“第一步是除法,第二步是乘法了,应该是80×15。丽丽你要认真读题,不能瞎猜。记住了吗?”丽丽使劲点点头。
不得不说,爸爸的心胸很宽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冷静,但是这种陪伴是无效的。
父亲的做法错在哪里呢?他关注解题的结果,却没有训练孩子的解题思维,爸爸只告诉了丽丽结果,但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省略了。那么丽丽即使做上一百题,也没有效果。
关注解题的结果,却没有训练孩子的解题思维,那么即使做上一百题,也没有效果。
一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却教不会自己一年级的儿子,这样的报导层出不穷。父母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辅导孩子的水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存在这样的盲点。
他们看到了孩子的问题,试图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解决,但是孩子就是听不懂,导致家里因为陪孩子写功课而变得鸡犬不宁。
一位妈妈曾经跟我分享她的经验。她是个剧作家,对语言非常敏感,每天除了创作就是评价别人的创作。而她上五年级的儿子,语文阅读水准却糟糕透了,每次考试都至少丢一半的分。她每天在家里给孩子讲阅读,但是成绩始终不理想。后来我告诉她,因为她站在了一个剧作家的高度,她从文章中提炼的感受,不是他的水准所能理解的。
尽管她的分析头头是道,但是她并没有告诉孩子是从哪里分析?怎么分析?分析的途径是什么?分析的模式是什么?甚至分析的框架是什么?当我提出这一串问题的时候,她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在教儿子,而是自己在完成阅读,即使她陪孩子读了很多篇,对于儿子来说却是一无所获。
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容易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孩子就是听不懂,写题的时候依旧还是错,父母的情绪就会慢慢地失控,最终导致辅导的失败。
父母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辅导孩子的水准。
有时候,爸爸辅导失败,妈妈还会为此不满,从而引发家庭矛盾。近年来,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导致家庭失和的案例在不断攀升,究其原因,大多是父母自己的辅导方法出现了问题。
【重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辅导孩子写作业呢?
第一,要让孩子说
孩子是老师和父母之间的唯一联系,孩子在学校听课,在家里练习;学校里讲课的是老师,家里辅导的是父母。老师讲了什么,只有孩子知道,老师讲了什么才是父母辅导的依据。就好比修车,光知道车坏了还不行,还要知道这一品牌车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修理起来才会节省时间。
在辅导之前,父母要先问问孩子这几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老师都讲了什么。也许孩子太小说不清楚,就要让课本“说话”,老师在学校做了哪些练习,这些练习老师是怎么讲的?孩子在小一下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复述能力了,可以试着让他复述老师的讲课过程。
孩子在学校听课,在家里练习;学校里讲课的是老师,家里辅导的是父母。
第二,练习要有效
有些父母觉得只要是练习就是好的,只要多练就是对的。其实不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要考量是否有效。老师在学校让孩子学习了十到二十之间的数字,在家里父母非要让孩子练习十以内的加减法,这就属于背道而驰,没有达到作业该有的复习效果。
有效的练习,是建立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另外,知识的获得既需要质的提升,也需要量的累积。像丽丽爸爸这样,一直练习不同的题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强度和难度都会翻倍。
第三,重视规律的总结
生活中很多现象并非偶然,而有其规律。学习中也存在着规律,老师就是利用各种规律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规律的发现不应该靠父母,而是靠孩子自己,比如爸爸要让丽丽观察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除法呢?当丽丽自己发现了规律,她才可以找到通向成功的大门,也才可以不断地提升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是父亲发现了规律,那是父亲得到了理解,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效果就很小了。
总之,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把“讲懂一题”当做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把心态调整好,会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
本文整理、节录自王莉《有一种崩溃叫,陪孩子写作业》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