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著名音乐家,常用琴音进谏国君晋平公。(绘图:志清/看中国)
在历史上,有一位乐师奇人,虽然双眼盲瞎,却能以大智之慧,关心民瘼;虽然在过去,乐师的身分卑微,职业低贱,他却打破了这项藩篱,在《逸周书》、《左传》、《国语》、《史记》、《吕氏春秋》等经典古籍中,都可见到对其众多事迹的记载。
他以琴音劝谏国君,以乐音教化民风,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音乐家——师旷。
以琴音进谏国君
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著名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师旷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因此,他常用琴音进谏国君。
有一次,晋平公望着师旷双目失明的样子感叹道:“太师虽绝顶聪明,却是盲人,你的那个世界真是太墨墨(昏暗)了。”师旷回答道:“如果国君政令不善才是墨墨。”
师旷借机列举了天下的五种“墨墨”,即:行贿受贿,君臣相蒙;奸臣当道,打压贤人;任用小人,误国误民;君臣贪污浪费,人民困苦贫瘠;法令庇不贤,吏民不公正。如果一国之君昏庸至此,丝毫不醒,便是五墨墨。
师旷说:“我虽是瞎子,但只不过是个小墨墨,于国无害;而国君的五墨墨却会导致丧身亡国,那才是最大的危害。”晋平公听到这番妙论,甚是感动,决心勤于国政,力求做个有道的明君。
乐者德之华也
据传,师旷精于音律,他能从乐曲中预见战事成败、国势兴衰,他的琴声,能引来玄鹤起舞,令天地动容。晋平公则对师旷的传神琴艺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常都要召师旷垂询。
师旷见国君是个肯纳谏的君王,就经常藉献琴艺之机,像哲人一样指点国政得失,尽自己的所能,努力维持晋国的昌盛。邻国看到这种景象,不禁赞叹道:“晋国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国家。连它的掌乐太师弄弦都能测国运,对这种国家只能小心侍奉。”
古代的音乐,并不仅止于现代意义上的娱乐形式,而是可以感天动人、提升道德的一种工具。
《乐记‧乐记》中记载了“乐”与“德”的关系:“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可见,真正的快乐在于仁义,推行乐教与德教,相得益彰。
由于好的音乐有着道德教化之功效,对民间的风俗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改善。师旷独到的智慧,目光高远深刻,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