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信佛,并对修炼身体力行,透过他一些诗作,能知晓其修炼状态。(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看中国)
宋神宗元丰年间,文坛领袖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暂住居住在定惠院时,创作了一首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姿态,则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至于《海棠》的大致翻译为:“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月亮显露了出来,月光亦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合在朦胧的雾气中,月亮已经来到了院中回廊。
由于害怕在这个深夜时分,花儿会睡去,因此燃起了高高的蜡烛,不愿意错过欣赏海棠盛开的时机。”
定惠院有一株海棠生长在其中。海棠是苏轼故乡四川种植的名花,别处不多见,而这一株海棠却长在偏僻之地,苏轼看到这株海棠花,感到特别亲切,常常在海棠前酌酒,为其写诗。其中,这首《海棠》便是其中的一首。
首诗的文字非常优美,同时也比较直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历来的解读也很多,一般是围绕其文字本身展开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另有一种味道,即她表达了两重意思,一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修炼人修到一定的层次,是可以和一般人们认为不可能和人沟通的事物沟通的。
在诗词中,常常把女人比喻成花,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这样讲,这其实不是偶然的,女人在另外空间的整体形像的确就是花,当然具体的人又各有不同,比较复杂。《明皇杂录》的记载说,唐明皇有一次在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可是杨贵妃却醉酒未醒,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上亭子,她还是醉颜残妆,钿环不整,东倒西歪的不能行礼。唐明皇看了这副模样,笑道:“岂是妃子醉邪?真海棠睡未足耳! ”
在另一方面,花在一定空间看,会呈现女人的形像。这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志怪类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常见的。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实际是看到了海棠花在另外空间的女子形像,他和“她”相互交流,欣赏,非常舒心,“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并不是作者的想像,而是他真切地看到了那个海棠有些想睡了,于是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她)的美丽姿容。
苏东坡信佛,并对修炼身体力行,这首诗说明他的修炼层次还是很不错的,已经能够和花直接交流沟通了。其实如果层次再提高,和一般人认为的没有生命的物质交流也不是什么难事,宇宙本来就是很奥妙的,常人的眼界其实非常非常有限、可怜。
相由心生。其实文字也是由心生的,诗围绕着海棠花来写,句句唯美、浪漫,这也正是作者在和海棠花交流过程中心态和感受的真实写照。
(本文取自:清风〈字由心生--解读苏轼《海棠》。本文经过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