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宫内园景观。(图片来源:看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巴黎是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只是一个塞纳河上的小村落,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后,成为今日的国际大都会。要见识巴黎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遗迹,非罗浮宫莫属。
“罗浮宫”的法文为Louvre,有历史学者认为,名字没有特别含义,由古代法文Louver演变而来,意思是“堡垒”或“要塞”。
经历了800年历史沉浮,从当年抵御英国入侵的城堡,再扩建成为王宫,最后变成今日的世界级博物馆。这一切的改变都要由800年前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说起。
罗浮宫从城堡变王宫
弗朗索瓦一世酷爱艺术,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当时正值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热潮传入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亲自去了意大利学习考察,回到法国后,他决定拆除城堡,并在旧地兴建王宫。
1516年,弗朗索瓦一世将著名画家达芬奇由意大利请至法国,在罗浮宫内作画。虽然当时达芬奇已经年迈,出品不多,但他带来了〈蒙娜丽莎〉,这也是法国王室的首部收藏品。
作为罗浮宫的首任主人,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像也成为馆藏。
增建杜伊丽宫和大长廊
1559年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去世,遗孀卡特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搬出罗浮宫,并于1564年下旨在罗浮宫西面约250米远的地方营建杜伊丽宫(Place of the Tuileries)。
1589年,亨利四世(Henri IV)掌权,成为法国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首位统治者。1594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罗浮宫和杜伊丽宫连接起来。如何连接呢?就是在两个建筑的侧面建造一个半英里长的大长廊(the Grande Galerie)。
在罗浮宫内可以找到和亨利四世相关的画作,其中一幅是关于他的情人Gabrielle d’Estrees和她的姐姐。对于亚洲人来说,初看画作不免有些脸红。画面上两位赤裸上身的女子坐在浴缸里,Gabrielle姐姐的手指做姿势放在妹妹的胸部,暗示妹妹怀有国王的骨肉,就是后来的Duc de Vendome。
法国人喜欢以女性的胸部来暗示下一代。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著名绘画——〈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画面正中自由女神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Bonnet phrygien),坦胸露出双乳。当年艺术老师的解释是“哺育下一代”。
猜想古代的法国人和中国人是否一样十分看重传宗接代呢?希望自己的血脉、民族生生不息直到永远。
巴洛克风格为罗浮宫再添品味
说回亨利四世,他于1610年遇刺身亡。他的忽然离世让法国王位悬而未决。
最后其子、9岁的路易十三即位,母亲玛丽·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王后成为摄政王,为了让自己的权力来源合法化,她想到了艺术,请了当时最伟大的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为她画了24幅钜作。其中一幅作品是加冕仪式,画中明示她是在天使和亨利四世的祝福下获得王权的。
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画家,整幅画被形容为“视觉盛宴”,在色彩丰富艳丽、人物表情夸张,如同一部动感的舞台剧。
巴洛克艺术(Baroque)的风格是奢华、壮观、宏伟,具有非常多的装饰细节。这符合了路易十四——太阳王的性格,于是他以巴洛克风格提升罗浮宫的品味,让登峰造极的艺术成为法国王室的象征。
1667年,路易十四下令数千工人兴建罗浮宫183米长的新“门面”(Louvre Colonnade),历经7年时间完成。新建筑庄严、肃穆,让人叹为观止。
路易十四让罗浮宫的庭院面积增加至4倍,毕竟罗浮宫已经成为王权的象征,宫殿越壮观、越宏伟,越能反映当朝王权。
罗浮宫内还新建了阿波罗圆厅(Rotonde d’Apllon)作为等候室(Royal Waiting Room),金碧辉煌的装饰,从墙壁到天棚的壁画让人目不暇接,旨在震撼来访者,让他们心生敬畏,不由自主地臣服于太阳王的脚下。
步出圆厅,路易十四还修建了一个华丽、壮观、炫目的阿波罗长廊(the Galerie d’Apollon)。配合太阳王的主题,一切都是金光闪闪的,每一幅绘画、雕塑,甚至装饰细节都在告诉世人:国王拥有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和辉煌的荣誉,如太阳一样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世间。他对法国的统治,凡人永世不得置疑。
路易十四本身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在其统治下,罗浮宫的收藏从150件,激增至2376件。这些名画成了装饰品,挂在宫内。
不过,路易十四不喜欢巴黎,巴黎人也不喜欢他,1670年,带着所有的收藏,他搬去了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至此再也没有踏足罗浮宫。
罗浮宫成为艺术集散地
没有国王的罗浮宫成了平民的地盘。上文提到的大型长廊(the Grande Galerie)变成了巴黎艺术品交易中心。雕塑家、画家、匠人等各行各业的艺术家汇聚于此,国王允许他们在此居住、创作,一时间宫殿成了艺术文化的“孵化园”和集散地。
昔日国王的寝室(Apartments),变身成为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Royal Academy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学院每年在罗浮宫内举行画展,从一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知识分子、平民皆可参加。也是在那个年代,法国衍生出艺术评论行业。
由于当时的王室已在凡尔赛“安居乐业”几十年,罗浮宫的地位变得可有可无。1750年,新任国王路易十五提出了拆除罗浮宫的计划。但因为缺乏足够的金钱来雇佣大批工人,罗浮宫才得以保存。
王宫变身人民博物馆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国王路易十六从凡尔赛返回巴黎,被安置于杜伊丽宫。三年后,路易十六入狱,罗浮宫的王室收藏成为国家财产。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翌年,路易十六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推上断头台。
法兰西王国成为共和国后,1793年8月10日,罗浮宫由王宫变成“人民博物馆”。当时的革命者倡议,艺术要服务人民,艺术品不应成为富人的专属。
拿破仑加冕成为罗浮宫新主
1799年,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即拿破仑一世)发动雾月政变,担任法国的“第一执政”,并在罗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迷你版的凯旋门来纪念他的军事成就。上面以字母“N”来装饰,代表拿破仑,以及他喜欢的蜜蜂和鹰的图案。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国王。为了纪念自己荣耀的一刻,他请来御用画家、法国著名艺术家大卫(Jacques-Louis David)见证,并将这一历史时刻展现在10米宽、6米高的巨幅画作〈拿破仑加冕〉中。
画中,刚刚被加冕成为国王的拿破仑正在为王后约瑟芬加冕,场面盛大而庄严。据称画作因应拿破仑而做出部分修改,比如将教皇叠放在膝盖上的双手改成加冕礼祝福的姿势。因为拿破仑说,不想千里迢迢请教皇过来,只是闲坐着。
另外,拿破仑母亲也被画入作品中,虽然她缺席了加冕仪式。
大卫在1808年完成这幅钜作后,一位美国商人出资请大卫复制该作品。于是大卫凭记忆将加冕盛况再次呈现于画布上。两幅画几乎一模一样。复制品目前存放在凡尔赛宫。两幅作品均出自大卫之手,都是真品。
加冕后的拿破仑入住罗浮宫,并对宫殿进行大规模扩建,同时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艺术品展厅。
1815年法国在滑铁卢战败,拿破仑失势,导致罗浮宫中5000多件从战争中抢夺来的艺术品要物归原主。由于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运输风险,部分易碎作品得以留在法国。由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油画——〈迦拿的婚礼〉(The Wedding at Cana)由于体积过大(宽9.94米,高6.77米),运输困难,最终也得以保留在罗浮宫。
拿破仑三世掌权 继续增建罗浮宫
拿破仑时代的终结带来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人民博物馆”改称“王室博物馆”。路易十八和继任者查理十世对罗浮宫进行新一波的扩建工程。当年建筑外观的“N”、蜜蜂和鹰都被清除,换成代表路易十八的字母“LL”。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最终以波旁王朝灭亡、查理十世退位为终结。奥尔良公爵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组建“七月王朝”继承王位,开始了奥尔良王朝的统治,但短命的奥尔良王朝在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中下台。
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通过政变上台,这位拿破仑三世自封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国王,掌权后对罗浮宫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翻建和装修工程。
1852年,他下令将罗浮宫的另一边和杜伊丽宫连接起来。这样整个罗浮宫建筑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闭环”,中间的空地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庭院。同时,他希望罗浮宫成为集宫殿、博物馆、政府办公室于一体的建筑,代表巴黎,也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
期间拿破仑三世不断购置艺术品。在1852年至1870年间,他为罗浮宫添置了约2万件新文物。
罗浮宫内至今还保留着拿破仑三世当年住过的公寓(The Napoleon III Apartments)。内里布置奢华,金碧辉煌。
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鲁士战争中败北,他不得不离开罗浮宫开始了流亡生涯。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