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省连云港集装箱码头(图片来源: STRINGE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4月11日讯】美国川普(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打到如今,只要有点眼力,就明白所谓“全面对等关税”的核心打击对象是中国,针对东盟10国尤其是越南等征收重税,只是“剪裙边”孤立中国的策略。美国之所以会采用这一策略,应该是接受了2019年贸易战的教训,当时美国对华贸易战采取的策略是直击中心,但中国采取“china+1”(中国+1)策略,从容将产业链转移至其他国家,在让出部分利润的同时成功止损,当然也带动了被选成“1”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在川普2025关税战步步紧逼之下,这个“中国+1”策略已经走到尽头。
2025对华关税战,对东盟诸国“剪裙边”
川普1.0贸易战中,中国之所以受伤甚微,只因采取了以拖待变之策,在等待2020年大选这段时期,中国将低中端产业如服装、鞋类及旅游用品及部分低端电子产品的生产链转移至东盟国家,东南亚尤其是越南与柬埔寨,以及当时颇受川普青睐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目标国墨西哥。川普于4月2日下午宣布,将对150多个国家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在此次“对等关税”名单中,东盟几个国家成为加征关税最高的国家,这是因为东盟诸国是中国+1战略的主要目标地。
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东盟的ODI存量达到1756.2亿美元,占总存量的5.9%,以及亚洲投资存量的8.7%。到2023年底,中国已在东盟设立了超过7400家直接投资企业,雇佣了超过72万名外国员工。其中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三国是承接中国产业链转移的重点国,不仅让本国经济获得增长动力,还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国。
柬埔寨成为被加征关税幅度最高的国家,高达49%,高于邻国老挝(47%)和越南(46%),原因很简单,柬埔寨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中国。2014年,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投资占柬埔寨外资比重为55%,2023年已上升至90%。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柬各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2024年,中国继续稳居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投资额达34.5亿美元,占当年柬埔寨总投资额69亿美元的50%。2024年,中国从柬埔寨获顺差128.38亿美元,柬埔寨从美国获贸易顺差达123亿美元(同年柬美双边贸易总额为130亿美元),柬埔寨对美主要出口商品包括服装、鞋类、旅行用品和半导体设备,而美国对柬主要出口商品则为汽车和机械设备。
越南是东盟国家中加关税第三高的国家,加征46%,直接原因是2024年越南从美国获得顺差1230亿美元,实质原因是中越经济合作关系太密切,中国连续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交易伙伴地位。2024年,越中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大关,中国从越南获得顺差631.28亿美元。中国也是越南最主要的投资大国,居第四位。截至2023年年底,中方对越直接投资存量278.18亿美元。越南中国商会现有会员4000多家,中国对越南投资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房地产和电力生产等领域,深度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近年中国与墨西哥经贸关系密切。2024年,中国从墨西哥的贸易中获得710.37亿美元,墨西哥从对美贸易中获得顺差1720亿美元。墨西哥当年被川普选为“近岸外包”的首选国,因此也成为China+1的重要目标国。根据“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中国问题学术网络”的资料,2022-2024年,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资每年都超过20亿美元。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大约翻了一番。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去年曾一度准备在墨西哥建造第一家工厂,这个预计能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耗资约6亿美元的项目在川普重返白宫之后暂停。现在,一度热络的中墨经贸关系已经冷却,双方都在后退。
这轮对东盟、墨西哥加征关税的“剪裙边”策略,确实对中国形成了真正的打击,让中国在2019年之后实施China+1策略失效,在这些国家投资的中企只能自求多福了。
中美贸易结构的互补曾是美国推动全球化的目的
川普发动关税战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弥补贸易逆差以舒缓本国财政困难,二是制造业回归。制造业回归是个需要详细解说的问题,仅有政府愿望是不行的,我将在另一篇里专谈这问题。本篇分析川普关税战能否顺利达成第一个目标:消除贸易逆差。
中国号称“亚马逊式”的世界工厂,什么都能生产。中国生产,美国消费。2019年以来,中国采取china+1的模式之后,总体上没改变中美互补的贸易结构,以2024年中美两国贸易主要门类为例:
根据统计,2024年全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246.56亿美元,增长4.9%;中国自美国进口1636.24亿美元,下降0.1%。
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集中在机械电子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1.45%,其中,智慧手机、笔记型电脑和通讯/音像设备及零部件是主要出口商品。此外,纺织鞋服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2.55%,家俱/玩具/运动杂项制品占12.31%,共同构成中国对美出口的三大支柱。
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则以高科技和资源类产品为主。机械电子类产品居首位,占进口总额的23.17%,其中积体电路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及零部件是关键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贸易结构各自与本国经济同构,中国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家俱、玩具和纺织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依赖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更多集中于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飞机、半导体、医疗设备,以及大豆和家禽等农产品。
这种产品结构的差异揭示了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的角色不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生产消费品,美国则凭借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占据优势。这也是在1990-2012年这长达20多年的时期内,美中两国对两国经济结构互补互利极度满意的原因。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2007年甚至创造出“中美国(Chimerica)“一词(其它译名: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中美联合体、中美经济联合体)来形容这种状态,并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成为流行词。
美国关税战的目的能否达到?
然而,这种贸易模式也导致了显著的贸易失衡。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即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值远超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这种巨额贸易逆差引起美国的注意,但直到川普1.0时才开始认真对待,并成为2019年中美贸易战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源自两国经济结构的贸易失衡,在两国经济结构均无根本性的调整之前无法消失。自2019年至2025年1月川普上任之前,美国对中国的各种经济制裁不断,关税实际上也比2019年贸易战之前高了25%,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呈现如下趋势:2018年3233.3亿美元,2019年2959.6亿美元,2020年3,169亿美元,2021年3965.8亿美元,2022年一度急降至1,977亿美元,2023年迅速升为3361.3亿美元,2024年高达3610.32亿美元。
美国此次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部分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削减对华贸易赤字,鼓励消费者转向购买美国本土产品。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出口美国的各种产品,美国早就不生产。因此,批评者指出,关税未必能有效缩小贸易差距,反而可能推高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干扰。
4月7日,川普宣布,如果中国到9日不取消中方为对等而对美国商品加征的34%关税,将宣布对中国再加征50%,总共高达104%,此决定于4月9日开始实行,据华尔街日报测算,如果叠加在此前已实施的关税,美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总税率将达到近125%。这意味着中美经济硬脱钩将成现实,中美建交几十年,不断拓展的合作领域,今后就只剩下外交关系了。
川普的MAGA,从大方向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从政策层面来说失之操切。目前,他的关税政策正遭到华尔街与美国商界(包括中小企业)的强烈反对,连马斯克也在其中,反对的理由很充足,“川普式衰退”(the Trump recession)一词已经频繁出现在美国媒体及经济评论中。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