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5年4月22日讯】近年来,黑天鹅与灰犀牛充斥,不确定性风险陡增,尤其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及美国财政赤字攀高等背景下,全球显露“去美元化”现象。
但截至目前为止,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仍居主导地位,唯比例从2015年的66%下降至2024年的57%,美元占比已下降至10年新低,绝对主导地位有削弱趋势。
另一个观察去美元化的指标,是全球央行对美国国债的持有数量及兴趣,亦呈减弱迹象。2024年外资官方部门净卖出美债金额高达600亿美元。
还有,美债的买家发生变化,传统上购买美债的各国央行储备力量正在退场,取代的是私募资金等民间资本,它们对流动性更为敏感,这也恰好指出美债的潜在风险及问题根本。
目前私营部门持有的美债规模已达4.7兆美元,远超全球央行的3.8兆美元,这种结构性转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私营部门持有美债比例从10年前的33%飙升至55%,以及从去年购买美债最多的国家是开曼群岛、法国和卢森堡等类离岸金融中心来看,持有美债是对冲基金和杠杆基金的短期应对行为,民间资本主导的新格局意味着美债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
美债流出全球央行的储备,最大的赢家是黄金。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约5千公吨,创历史新高;且全球央行的黄金买入量3年以来连续超过1千公吨,川普(特朗普)发表关税核弹攻击后,黄金价格节节高升并屡破新高。
不过,纵使美元在过去20年自全球外汇储备日渐萎缩,但作为全球4大货币中的3大货币——包括欧元、日圆和英镑,在外汇储备的比例却没有大幅地上升,而是维持原地踏步。美元失去的,改由黄金及非传统的核心储备货币取代,如澳币、加币、人民币、韩元、新加坡元和北欧货币等。
亦即,黄金和一些非核心货币正成为全球央行多元化配置的新布局。这股全球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2015年以来显著上升,并在新冠疫情过后再加速成长,反映出各国央行希望降消单一货币风险的策略及偏好。
深究之,全球外汇储备结构变化趋势并非短期汇率波动所导致。若把过去几年美元资产,包括汇率、债券和股票价格的估值变化与风险进行评估,理论上美元占比应上升,但实际上却是相反,凸显出各国央行减持美元资产,转而增持其他货币和黄金自有其风险考量。
近年来,持有美债等美元资产出现政治性的风险。2022年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冲击了美元及传统的黄金定价框架,国际关系变化和对美元信用的担忧成为新风险,重新订价美元资产与黄金。
冻结俄罗斯外备储汇类似于出现了定向违约,如同示警投资人:一旦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太好,我就不还钱了。因此拥有美国资产,就必须考虑与美国关系的稳定性。意即在进行投资资产配置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量非经济因素的安全性风险。如果长期关系不能稳定下来,接下来大家是否还愿意借钱给美国,是否还愿意使用美元,是否还要把储备资产配置到美元上,这些问题都亟待考量。
由于黄金在通膨对冲与长期价值储藏、危机期间的稳定表现、有效分散投资组合以及无违约风险等原因,成为全球各国央行配置黄金的四大动因。
职此之故,目前全球央行在外汇储备中持有黄金的平均比例约为11%,高于2000年的5.5%,成长一倍。
川普发动关税战后,美债受到抛售、美元贬值、美股下跌的“三杀”亦伤害美元的价值与信用,是否加速“去美元化”前行趋势,我们继续观察。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