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醒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图)

作者:陈静 发表:2025-05-18 2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红楼梦
红楼梦 。(图片来源:  公有领域)

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主旨:大旨谈情

红楼梦》一书的一开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的主旨:大旨谈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乱人,有人读罢全书也未必晓得,有人过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就像一首是写的那样: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那情有何而来,为何而生?缘何了结。其实作者在书中都做了答复。只是我们没看懂而已。

因为我们在过于关注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沉湎于他们的悲悲喜喜之中,却忘记了这一切的渊缘所在。

红楼一书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公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宝黛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拨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烦恼;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离的心,却避不开生离死别的命。千般滋味,万种纠结,恰如人生。一别之后,繁华落尽,了无痕迹,又恰如一梦。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

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就像宝玉最后的宿命一样,放下尘世的一切出家。

宝玉黛玉的情感悲剧最让人意难平

宝玉黛玉的情感悲剧,是红楼梦里,最让人意难平的。而这恰好是他俩的因缘。

作者早在第一回就已经通过“甄士隐”道明了她本是天上的一棵绛珠仙草,以及欠宝玉灌溉之恩的因缘。为了报恩还债,她自愿随宝玉投胎人间,幻化成了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这就是作者事先交代的。

由于书中这几笔因缘关系的交代,比起庞大的故事,显得太过简略,仿佛无足轻重,又加上故事本身实在形象生动,催人泪下,人们真的很难相信,泪流而尽,会是黛玉来世的本愿;而这个“还泪”的本愿,竟然真的就是作者曹雪芹安排她一生的线索。

黛玉与宝玉还泪的因缘是书中众多因缘中最核心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头一回就清楚交代实质内容的因缘,并清楚的告知人们,书中的这台大戏,就是因还泪这个因缘需要了结,才使得众多其他的人物陪他们一同下世,将这场戏推演出来,因此宝黛的悲情人生,必然成为最重点的刻画。

而这出戏,越执着就越凄惨,就越能提醒世人在红尘中为幻情所苦所累的可怕。希望人们最后像宝玉那样,看透红尘中虚幻的假象,返本归真,跳出苦海。

这位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来到贾府后,刚一见到宝玉就大吃一惊:此人为何如此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而宝玉也一样,开口就说自己曾见过这个妹妹。这些叙述,就是提醒读者,绛珠仙草已经转生成林家小姐林黛玉来到人间,她要跟宝玉转世人间的愿望正在实现。这根缘线已经接上了。而且接上之后就意味着开始以泪还灌溉之情。

因此紧接着,马上发生宝玉摔玉哭闹的场面。他问黛玉有无胎中带来的随身戴在身上的玉,得知她并无此类“通灵宝玉”,因此当场发作,要把身上的命根子,那块常年戴在身上的“宝玉”摔碎砸烂。

那块宝玉,就是第一回甄士隐梦中见过的神僧手中要投胎入世的那块顽石幻象。于是林黛玉与宝玉从何而来,到底是谁,也就提醒的非常清楚了,而且紧扣黛玉还泪的因缘,刚碰上宝玉,就让她为宝玉的胡闹伤心的哭了一场,认为是自己说错话造成宝玉要砸碎玉石的后果。真是时时都在表现背后不得而知的因缘。从见到的那一天开始,就要为宝玉流泪,直到最后一天自己自言,发现泪好像不多了,最终因宝钗和宝玉的婚事深受刺激,哭尽最后一滴泪,无泪吐血而终。

因此作者才说,谁能看懂看透这本看似荒唐的大戏,谁就会放弃对虚幻的功名与人情的执着,悟道回天。就像空空道人一样,因抄录这本《石头记》传世最终悟道。

而宝玉的终于醒悟,实际上是得益于黛玉的苦心“规劝”。黛玉用自己一生的长泪唤醒了宝玉的顽痴,让宝玉想起自己的来处,不过是到这富贵温柔之乡,走一遭罢了,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来处。

戏里戏外红楼一梦如今醒

快30年了,那是87版《红楼梦》开拍的时候,一群女孩子,聚会在一起,用了3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场红楼梦。30年过去,她们再次聚首,已是物是人非,人生的经历让她们泪流满面,更为那早逝的黛玉(晓旭)而感伤。原来戏里戏外一梦如今醒。

30年前,正是她们如花似玉的年龄,而今我想她们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生短暂,红颜易老吧。而此刻最能够道尽她们心绪的,我想还是那首《葬花吟》吧,何不来品味一番呢。

黛玉字字滴泪的葬花词 勘破虚妄的人生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很精彩的一个段落,不过其真正的精彩之处,一直以来却被我们给忽略掉了。对于黛玉葬花精彩的描写,人们往往只是去看其表面的意思了,就如黛玉唱到的:“侬今葬花人笑痴,”,的确,很多人对于黛玉葬花的举动,只会痴笑她罢了。

果然只是黛玉的痴情而已吗?其实非也。曹雪芹用一首葬花词,诠释了生命更深的内涵。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是啊,人们一直以为,那词不过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在有病呻吟而已,哪知道那词中,字字滴血含泪,所体会到的却是生命更深的内涵。

黛玉由花落的短暂命运联想到了人生的苦短,或许这已经是无法摆脱的宿命了,可是就算是人人要面对的结局,却有几个人能够勘破: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一个花柳繁华的温柔之乡,很多人过着及时行乐的生活,没有人会想到红楼繁华只会是非常短暂的梦幻而已: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样看来,在红楼梦中,黛玉的角色恰好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角色,她又像是一个预言家,早已经看透了人生如梦的结局。

而黛玉更加高洁和清醒的是,在污浊的人世间,在情天恨海之中,自己知道命运的不可改变,但是自己的初衷不改,我们只看到了黛玉的悲,却没有看到她的气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生命可以消失,但是生命却不能够同流合污。

这样的气节就是那些四大家族里的七尺男儿也不及呢。

作者在葬花词里一咏三叹的描绘着对落花的怜惜之情,这却是需要一个有极大爱心的人才能够拥有的心境,也是作者用着浓重的笔墨描画的部分,读者好像只看到了黛玉的“小心眼”,往往忽略了黛玉的善良的天性。

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 返本归真才是真谛

细品黛玉《葬花吟》一咏三叹的人生感叹,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心愿: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细飘春榭,落絮轻黏扑绣窗。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窗,忍踏落花来反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哪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其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后宝玉的醒悟,被黛玉的眼泪唤醒。黛玉知道人来在世间,并非是来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来的,而是不忘记自己的初衷和本性,还完欠下的情债,好回到自己的来处去,而非是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誓言,落进那花柳繁华的温柔乡而不能自拔。

黛玉用自己的眼泪兑现了自己的誓言,也从而唤醒了宝玉本性的一面,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不要忘记了自己不过是在演戏而已,所以一定不能够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来时目的,还债了愿,然后回归自己真正的家园,也就是自己生命的来处,那美好的天上。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