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外滩。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Pixabay )
近日,在海外中文社交平台X(前Twitter)上,有网友爆料,一段在中国“墙内”悄然流传的民间歌谣,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社交圈内扩散,引发热议。
据该网友描述,他有一位朋友在“五一”假期期间到上海外滩游玩时,意外听到街头艺人哼唱一首旋律简洁却内容辛辣的歌谣。这首歌并非来自任何官方机构或流行音乐圈,而是从民间自发流出,通俗易记,却字字带刺,直指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与政治压抑。
歌谣内容如下:
封城封城封万城,
清零清零清到根。
白纸白纸不开声,
举起白纸万人跟。
断粮断货断芯片,
外资外逃官自散。
东厂西厂忙抓人,
夜半宫灯影独寒。
风来了,雨来了,
纸落了,墙塌了,
人心尽失国将亡,
末代帝王梦黄粱。
这段歌谣虽未明言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姓名,但语句之中所描绘的景象,几乎都可以一一对应习近平上台以来的中国社会变局。词中所提“封万城”、“清到根”、“白纸不开声”,显然是在影射中共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的极端封控与清零政策;“举白纸万人跟”更是直接呼应了震撼国际舆论的“白纸革命”运动。
歌词下半段所描述的“断粮断货断芯片”、“外资外逃官自散”,则切中中国经济近年来遭遇的内外交困——中美科技战下半导体产业受创、外国企业撤资潮不断、高官出逃与内斗传闻四起。“东厂西厂忙抓人”一句,则令人联想到当今中国国安系统、纪委、网信办的严密监控与高压维稳。至于那句“夜半宫灯影独寒”,更带有浓厚的历史寓意,仿佛一语双关,既是孤寂帝王在深宫中自我陶醉的幻梦,也暗示着权力中心的寒意与末路景象。
最末四句——“风来了,雨来了,纸落了,墙塌了”,以意象堆叠构成高潮:纸指白纸革命,墙暗喻资讯封锁的防火墙,“风雨”象征社会动荡与风起云涌的变局。“人心尽失国将亡,末代帝王梦黄粱”,更是整首歌的点睛之笔,将今日中国的困局与封建王朝末日相比,讽刺意味十足。
一位网友评论道:“高手在民间
短短几句,胜过千篇社评。”还有人直言:“改朝换代已然是大势所趋,所有人都心照不宣。”
在高压政治下,这类“街头文学”正成为中国普通百姓表露不满、传达情绪的隐秘方式。也许他们无法上街抗议,无法在网络发声,但他们可以创作、哼唱、口耳相传。这些“地下民谣”既是当权者无法彻底封锁的民意出口,也是一种文化反抗的象征。
而这类歌谣在年轻人之间的快速传播,也再次印证了:尽管中共极力维持表面稳定,维稳系统无孔不入,墙内依旧有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在默默观察、记录、思考,并等待一个可以真正表达自己、改变未来的时刻。
百年之前,民心亦曾以歌谣示警
这类隐喻政治乱象的歌谣并非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早在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掌政、内忧外患、八国联军入侵、政局崩坏之际,民间也曾广泛流传着一首广为人知的民谣:
打开天窗说句明,
清朝气数已到尽。
朝中无人能做主,
满城百姓苦难频。
东南西北多盗贼,
庙堂上下尽昏人。
若问神州何日醒,
只待黄河彻底浑。
与如今的“墙内歌谣”相互映照,这些来自草根的声音,虽无法上国报、登大雅之堂,却最能反映社会真实的情绪与深层次的恐惧——朝政腐败、言路堵塞、经济崩坏、民不聊生。
而类似的“末代歌谣”在清末并非孤例。例如义和团之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民间又曾流传:
今日官,似土匪,
人民皆苦鬼。
饿殍遍野无人管,
朝廷只管自饮醉。
年年说改革,
岁岁无作为。
好男儿,莫留此地空流泪。
历史会重演吗 但押韵的命运令人惊悚
今天的上海街头歌谣,与清末民谣如出一辙:以四言、五言形式传播,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寓批判于歌声之中。历史学者常说:“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但往往会押韵。”眼下,中共政权面临的正是舆论封锁与民怨高涨之间的巨大裂隙。
当民众无法公开表达意见,当媒体失去监督权力,当网言动辄删帖封号,歌谣、笑话、段子反而成了社会真实情绪的“避风港”。就像白纸革命中的一张张无字白纸,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而这首“外滩歌谣”,也许正是下一场风暴的前奏。
正如歌词中写道:
风来了,雨来了,
纸落了,墙塌了。
或许,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一条与清末极为相似的路径上。不同的是,百年前的帝制早已腐朽不堪,如今的“红色王朝”却以现代技术和资讯封锁筑起“新时代东厂”的铜墙铁壁。但民意如水,歌谣如风,终将穿透高墙,留下时代最真实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