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盯着别人的人生,不如多关注自己。(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我们有时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很精彩,觉得自己不够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看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别人的光鲜背后,也有你看不到的艰辛。与其盯着别人的人生,不如多关注自己。
如果我们来到六十岁,开始享受退休后的晚年生活,越发需要“做自己”。而“做自己”的前提,就是“看清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
为此,“镜子”就成为了生活必需品。
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照镜子。
01、照“哈哈镜”快乐养心
大阪大学在曾在《大脑皮层》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说人爱照镜子,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脸庞,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大脑中的多巴胺被激活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曝光效应”,就是说一个人在经常接触的事物上,会更有积极性。
比方说,不太喜欢钓鱼的老人,每天都去钓鱼场,慢慢就会爱上钓鱼。
以此类推,你每天对着镜子看自己,会对自己的容貌更加熟悉,从而接纳自己。提升的自信力。
当一人很不愉快的时候,还能看一看“哈哈镜”,看到不同“类型”的自己,因为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很丑,一会儿很美,一会儿被拉长,一会儿很短,就乐了。
自己本来就有多个面,只是你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概率,你会老想着自己的丑陋面,因而闷闷不乐。
人老了,最需要养护的,就是自己的“心态”。
心态好,精神状态就好了,生活也会生机勃勃。
不是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在左面找不到快乐,就去右面。发现自己的美,知道自己的好,内心就舒服了。真的不必和自己过不去。
02、照“修身镜”取舍、养德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这样一段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人不怕老,就怕没有“老而无德”。
在公交车上,老人和年轻人抢座位,老人还在怒吼,引起公愤。
在小区里,老人把广场舞的广播声音调到最大,被年轻人厌恶,多次发生冲突。
在广场上,老人用力抽打铁陀螺,导致瓷砖损坏,被人驱赶。
社会不是老人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
如何养老,需要尊重社会的规则。更需要从优秀的人身上,去汲取养分。
用好“修身镜”,就是对外界的东西,进行吸纳,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职场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单位门口有镜子,就是让你看清形象,提示你要整理衣服裤子。
上司也会提示你,要如何树立形象,对你的恶行,也会批评。
退休之后,没有人提醒你,也看不到单位门口的镜子了,但是你要把周围的人,当成镜子。
能够被社会爱戴的老人,都有一个特点——善良。
你还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某个行业里的人。
实在不行,你就安静下来,不麻烦别人,不给社会添乱,也是善行。
03、照“广角镜”,拓宽视野养格局
人,很容易犯一个错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信息茧房”。
就像春蚕一样,把自己包裹在蚕茧里,等蓄力够了,就破茧成蝶。但是无法破茧呢?那就灰飞烟灭了。
六十岁之后,人开始变老,但是我们的认知不能停止,要比以前更宽。
“什么格局,就什么命”,你不想一想,八九十岁如何过日子?未来十年,有什么安排。那么你就会无所事事,被社会淘汰。
照相的时候,为了相片更加大气,我们用了广角镜;在拐弯的地方,用上广角镜,能看很远的地方,从而司机和车辆更加安全。
老人出去旅行,读一本书,学一门技术,包容别人,都是广角镜带来的好处。
对于家庭来说,老人有了大格局,就能够包容子女、儿媳、女婿的不完美,促进家庭和睦;对别人的包容,老人会心平气和,减少麻烦。
除了生活的一亩三分地,还有外界的“千千万万”,有容乃大。
你懂得欣赏自己,因此带着愉悦的心情出门,你看到的风景特别多。
你以外界的人物为镜子,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如何取舍,因此你的显得和蔼。
你扩宽了自己视野,看到了事情发展的趋势,余生的生活,总是有盼头。
闲来无事,就这样“照一照镜子”,里里外外都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