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他前生一句话,女冤孽不依不饶跨越时空来讨债。
第四回:讨价还价见人心 三约定下起风波
面对这种情况,张家人开始与柳如意进行直接的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张旭波和父母开始百般祈求柳如意的原谅。他们的态度,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恐惧,再到现在的卑微祈求,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面人性的镜子。
“除了抵命之外,你要什么我们都答应。”这是张家人的底线,也是他们最后的坚持。
在陈县令和灶神的多次劝说下,柳如意终于松口了。但是她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张旭坪必须中止学业,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第二,要诵读《金刚经》等经书若干卷,为她超度。
第三,要为她设立牌位,长期供奉。
这三个条件,看似不算过分,但对于一个书香门第来说,第一个条件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在那个时代,对于读书人家庭来说,科举考试是唯一的出路,是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大哥张旭波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他一方面担心弟弟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家族的传统和期望。他试图与柳如意讨价还价:
“第二、第三个条件我们答应,第一个条件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柳如意的回答非常坚决:“绝无可能。”
张旭波不死心,继续问陈县令:“我们家世代以学问传家,参加科举考试是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她一定要这样坚持?”
陈县令的回答让张家人如五雷轰顶:“科举功名本来就是天机,你弟弟命中注定要中进士,所以她才如此坚持,要用断绝功名来作为补偿。一报还一报啊。”
这句话就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张家人的心理防线。如果张旭坪真的命中注定要中进士,那么放弃科举考试,就等于放弃了家族的未来。
张家人试图再次与柳如意商量,看看有没有其他替代的办法。但是柳如意的态度异常坚决,毫不退让。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张旭坪突然身体僵硬,眼睛一动不动,舌头伸出,呼吸停止了。这是柳如意在展示她的力量,威胁张家人。
“够了!一切都听你的,求你放过他。”张母凄厉地哭着说道。
柳如意这才放手,张旭坪慢慢恢复了过来。
这一幕,让人看到了生死之间的无奈和恐惧。张旭波对父母说:“我们先答应她,等她转生之后,再让弟弟去考试。”
然而,这种小聪明立刻被柳如意识破了:
“你们这些人,心中充满了欺骗和狡诈。你们以为我转生之后这事就能算了吗?还想着将来毁坏盟约?”
这句话让张家人的小算盘彻底落空。他们意识到,面对这种超自然的存在,人类的小聪明根本没有用处。
第五回:三大罪状当头棒 家族隐秘尽曝光
大哥张旭波被柳如意识破了心思,心中恼怒,开始与她进行激烈的辩论。
“我弟弟虽然出言错加怀疑了你,但是断案的权力在主官,这是其一;”张旭波开始了他的三段论证,“前生是前生,今生是今生,你为什么不在前生报仇,而要在今生索命?这是其二;为什么不在他十五岁之前索报,而要在他刚刚成年的时候作祟,这是其三!”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有逻辑性的。张旭波试图用理性来对抗超自然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反应。
但是柳如意的回答,却展现了另一种逻辑——冥冥间的逻辑:
“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读书人,不懂得幽冥之理、因果之报,”柳如意的声音中带着一种超然,“我本来不必回答你们的强词夺理,但是为了警示世人,今儿个我就告诉你们。”
她开始逐一回答张旭波的问题:
“当时断案虽然在主官,但是刑名师爷是第一个提出怀疑的人。阴间的律法,重在诛心,所以我舍主官而取他,这是其一。”
“今生与前生,人的形体虽然不同,但是灵魂是相同的。我之所以等到他转生之后才来索报,是因为我自己也有宿业,不能完全自主,这是其二。”
“我申请复仇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你们家祖上积德深厚,新造的业障还没有成熟,家中的各路神灵都不允许我进入。现在你们家的福报将尽,新的恶业越来越重,我才有机会接近你们,这是其三!”
这番话,让张家父母对因果报应法不得不暗自叹服。原来,善恶有报不是简单的一报还一报,而是有着复杂的规律和条件。
但是年富力强张旭波仍然不服气:“我们家一直遵循先祖的教诲,所谓的新恶业,你指的是什么?”
柳如意的回答,就像是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张家人的自以为是:
“我本来不愿意多费口舌,但是为了让你们心服口服,我就说三件事。你们家造的新恶业,一是多杀生命;二是污秽字纸;三是亵渎神明。”
这三个指控,让张家人大吃一惊。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好人家,怎么会有这些罪过?
张旭波据理力争,要求柳如意拿出证据来。柳如意的回答,详细而具体:
“你们家本来很少杀生,但是这十年来,你们的家长年老体弱,家中的男女工人,经常在夜里出去叉鱼,已经成了习惯。特别是春天插秧、秋天收割的时候,叉稻田里的鱼来吃,吃不完就变臭扔掉。这些罪过,你们的家长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
“再说书房的字纸,不按时焚化,被老鼠拖咬污损,书籍里有圣贤的道理,为什么不知道保护?你们现在去竹顶棚里面查一下,一看就知道了。”
“你们家新修的经堂,不选择清净的地方,却建在以前的牛圈上,在那里放置经书、礼佛诵经,这不仅没有功德,反而增加了罪过。”
这些指控,具体而详细,让张家人无法反驳。张旭波赶紧去检查,发现果然都是事实。
张家人自以为是好人,但是在无意识中,却犯下了各种罪过。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可能是自古至今人类的通病?
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张家人只能道歉认错,申请疏文向神明忏悔。柳如意要求立下字据,全家人都要签字画押,焚化给她。
就这样,闹了半年的冤孽之事,终于结束了。张旭坪的身体也恢复了正常,还是原来那个翩翩公子的模样。
第六回:立约十年终违背 旧债重提命难逃
柳如意的奇冤使她历经百年也要讨个说法。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是个圆满的结局。但是人性的复杂,往往超出我们的想像。
张旭波为了弥补过失,托好友黄书年的弟弟黄书云代为放生,并且印刷了《惜字篇》、《惜字灵征》、《劝毁淫书征信录》等善书,用来劝化世人。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诚意和反思。
但是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几年后,张旭波去世了。又过了几年,他的另一个弟弟张旭初补上了博士弟子员,与黄书云同窗,但是不久也去世了。
这些变故,让张家人对那个盟约产生了怀疑。张父看着家中的变故,心中五味杂陈。他对旭坪说:“我们家的书香就要断绝了,你为什么不温习功课,准备应试呢?”他不愿意看到家族的传统就此断绝。
张旭坪心中充满了疑虑。他知道,一旦参加考试,就是违背了与柳如意的约定。但是父亲的话,也让他动摇了。
“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柳如意应该已经转生了吧?”张父说道。
这种侥幸心理,是人性的常态。人们总是希望时间能够冲淡一切,包括那些超自然的约定。
光绪年间的九月,县里要举行考试。张旭坪在父亲的劝说下,勉强进城,住在桂林书院。他到礼房拿了考卷,心中忐忑不安。
就在他从礼房出来,走到城隍庙巷口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面前。柳如意的身影比十年前更加清晰,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你!这可是要去参加考试吗?你果真要去?!”她的声音中带着咬切齿的愤怒。
张旭坪当场昏倒,被人抬回住所。用姜汤灌治之后,他才慢慢苏醒过来。第二天,他就回家了,从此彻底断绝了科举进取的念头。
这最后一幕,让人看到了因果报应的威力。那些看似已经过去的事情,其实从来没有真正过去。约定就是约定,即使过了十年,也不能轻易违背。
尾声:因果循环警后世 自省向善是正道
因果循环,报应分明,始终是人生的警钟。(以上图片均来源: Adobe stock)
这桩清末奇案,通过张旭坪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因果报应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
从柳如意的角度,她的愤怒与执念并非无理。一个无辜女子因无端怀疑被逼至绝路,她的冤屈哪怕历经百年也需要一个交代。
而站在张家人的立场,他们也有无奈。前世的错,今生来还,这样的因果连结,对常人来说难以接受,所以他们也是讨价还价,万般无奈。
故事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揭示了人心的复杂。张家自认为善,却在不经意间积下罪业,让索命鬼有了可乘之机。善恶有报,并非简单的因果对等,而是牵连着家族、后代,交织着无数细节。
最后,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做人要常常自省,不可自以为是。改善命运,要勇于面对和承担自己的因果,不要存侥幸心。
这段光绪年间的往事,虽有神秘色彩,却道出了人性的真相。因果循环,报应分明,始终是人生的警钟。
参考:黄书云《觉园笔记》
责任编辑:紫萌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