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叶。(图片来源: 视频截图 fuyin)
大家可能都听说了,《南京照相馆》这部反日电影最近在中国被炒得火热,几乎全国总动员,不但官媒推、学校推、企事业单位还团购包场。谁不去看,还得小心被扣个“不爱国”的帽子。
但就在这个全民“看电影等于爱国”的气氛里,主演高叶的一句话,硬是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她说了什么呢?——她公开劝家长说:“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南京照相馆》,等孩子长大了再看也不晚。”
乍一听,这话挺有良心啊?不少家长也有类似担心:这部片子画面血腥、情绪压抑,小孩真的能承受吗?
结果呢?
这句原本挺温和、理性、甚至可以说是负责任的建议,竟然在网络上引爆了“愤青”们的怒火——“你不让孩子爱国,是不是不爱国?”、“你这种人拍不出好电影!”、“你不懂历史的沉重!”
有网友直接开骂:“你这样的人还演主角?怪不得这片子演得假!”还有人直接贴图开嘲讽:“高叶这人,怕是还没拍完戏就忘了自己演的是谁。”
说真的,她错在哪?讲白了,高叶这句话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戳破了中共把“民族仇恨当教育”的那层纸。
真实小观众反应实录
9岁男孩:看完全程沉默,愤怒撕卡片
一位河南网友带9岁儿子去看,平时活泼的孩子在影院里一声不吭,只是情绪压抑地看完。散场后,他愤怒地把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全部撕碎——那张小手撕卡片的画面让人心疼,像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从未忘记”的痛苦感受。
6岁半女孩:哭到抽泣,不停问“还剩几个中国人?”
影厅里水滴般静默,她哭着问妈妈:“还剩几个中国人?”哽咽、泪目,电影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屋里甚至没有一声杂音。家长后来说,她的宣泄不仅是悲伤,更是强烈的认同感。
8岁男孩:问妈妈“已经那么久了,为什么还要看?”
福建一位家长分享,孩子看完后问:“妈妈,明知道那么痛,可是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很久了,为什么还要去看呢?”又继续问:“当年那么坏的日本人都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执念过去?”这个问题,比整部影片更让人动容。
现在的现实是什么?
小学生被组织去看电影,还要写观后感,还说这是“沉浸式历史教育”。但你让他们去看历史真相,比如江油女孩被霸凌的视频?让他们去关心现实中的受害者?!因为这可能就是未来自己遇到的事情。
所以当高叶说出“等孩子长大点再看也不晚”这句话,其实等于在说:“这电影不适合所有年龄段,也不应该被当成工具。”而这种“理性”,在当下被集体情绪操控的中国网络里,就是大逆不道。
这场骂战 其实骂的不是高叶 是理智本身
我们不禁想问一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一部商业电影变成了检验爱国与否的试金石?
演员只不过是给出一个正常的建议,却被骂得体无完肤——这本身,不就正好说明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本身,已经完全不是在谈历史,而是在进行情绪输出、政治动员。
而所有不合群的声音,无论多温和,都会被当成“异端”。
现在的中国,什么叫“爱国”?早就不是什么“民族情怀”“家国大义”,而是简单粗暴四个字:听党的话。你爱党、信党、护党,那你就是模范公民;
你稍微质疑一下现实、问问江油的女孩怎么样了、唱两句国歌,那对不起,你就成了“境外势力”的走狗。说到底,中共早就把“爱国”变成了一个洗脑工具、一个政治口号,甚至是一种武器。这武器不是用来对付外敌的,而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
是不是觉得很讽刺
你若说要保护一个受害的中国女孩,会被说“抹黑中国”;你若拍个反日电影,血脉贲张喊几句“中国万岁”,哪怕是假的,大家都叫你好样的。
久而久之,“爱国”变成什么?变成了——你要把一切献给党,献上你的时间、你的青春、你的孩子的思想,甚至,献上你的器官。
而这一切你不仅不能抱怨,还要发自内心地感恩戴德:“谢谢党给我机会为祖国做贡献。”
最后说一句:其实导演申奥、主演刘昊然、高叶,都说过“等孩子长大了再看也不晚。”的话。不过问题是,孩子长大之后,还会相信这个版本的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