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于8月11日签署行政命令,将对中国大陆货品加征的高关税实施时间延后90天至11月10日,这项决定在表面上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关系注入了稳定剂,但深层分析显示,这种“拖延”策略可能使中国大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加不利的处境。(图片来源:ROBERTO SCHMIDT/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8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美国总统川普于8月11日签署行政命令,将对中国大陆货品加征的高关税实施时间延后90天至11月10日,这项决定在表面上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的贸易关系注入了稳定剂,但深层分析显示,这种“拖延”策略可能使中国大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加不利的处境。此次延期不仅反映了美中贸易谈判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在全球经济重组过程中,各国竞相重塑供应链和贸易伙伴关系的新现实。
关税休兵延长的具体背景与决策过程
这次关税延长的决定建立在双方谈判代表上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三轮高层会谈基础之上。根据会谈达成的初步协议,双方决定维持现有协定框架。若未能延长休战期,美国对中国大陆货品的对等关税将在纽约时间8月12日午夜后调高到至少54%,这将对已经脆弱的双边贸易关系造成重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过程中出现了微妙的外交角力。新华社在会谈后率先报导双方就关税展延达成共识,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即在接受访问时形容中方有些“操之过急”,强调美方不会做出任何决定直到向川普简报会谈结果。这种表态显示了美方在谈判中保持主导权和决策自主性的战略考量。
川普最终在Truth Social平台上宣布“协议的其它内容将保持不变”,白宫发布的简报也未提及除日期延长外的其他实质性修改。这种谨慎的表态反映了美方对于贸易谈判进展的保守评估,同时也为未来的谈判保留了弹性空间。中国大陆方面同步发布声明确认对美关税将暂缓90天实施,显示双方在这一阶段性安排上达成了基本共识。
美中贸易战的演进轨迹与现状评估
回顾美中贸易战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双方关系从对抗到暂时缓和的复杂变化。川普政府今年初大幅调高对中国大陆货品的关税后,北京迅速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美国对中国大陆进口关税一度飙升至145%的历史高位,而中国大陆则将对美关税提高至125%,并对美国制造业所需的关键磁材实施出口管制,双方贸易关系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经历数月激烈对抗后,双方于5月在瑞士日内瓦达成90天休战协议,标志着贸易战的暂时降温。根据协议,美方对中国大陆加征的关税降至30%,北京则将对美关税降至10%,并同意恢复稀土出口。这项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双方都意识到持续升级的贸易战将对两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需要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次90天的延期并未改变美中贸易关系的根本性挑战。川普在行政命令中明确表述:“美国持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磋商,以解决双边经贸关系缺乏互惠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与经济安全疑虑。”这段表述清楚显示,美方将持续施压要求中方在贸易互惠和国家安全议题上做出更多实质性让步。
核心论点:为何拖延对中国竞争形势更加不利
彭博经济学家的评估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次暂缓措施对中国大陆日益不稳的贸易处境助益相当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至8月初期间,美国与多个国家接连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形成了对中国大陆极为不利的格局。
第三方协议的虹吸效应: 当其它主要经济体纷纷与美方敲定较低关税的优惠协议时,中国大陆却是少数没有明确降税时间表或具体优惠安排的重量级经济体。这种“先到先得”的优惠序列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定位。
结构性管制的持续收紧: 尽管总体关税暂时按兵不动,但在电池技术、国防和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关税和出口管制措施仍在不断细化和收紧。这些关键零组件、设备与软件的管控足以左右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使得企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预期并未实质下降。
农业贸易:战略博弈中的关键变数
在关税休兵期即将届满之际,川普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建议,敦促中国大陆将对美国黄豆的采购订单提高到原来的四倍,并将此视为“大幅缩减美中贸易逆差的好办法”。这项提议立即对农产品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芝加哥黄豆期货价格应声上涨超过2.7%,重回每英斗10美元整数大关,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同步走高。
中国大陆确实长期面临黄豆供应安全的挑战。作为饮食和畜牧饲料的关键原料,黄豆的稳定供应对中国农业和食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为了应对贸易战的冲击并实现供应来源多元化,中国已经大幅扩大从巴西采购黄豆的规模,并积极测试从阿根廷进口豆粕的可行性。
然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大陆尚未为9月开始的新销售年度预订任何美国黄豆船货,这种谨慎态度反映了中方对美中贸易关系不确定性的深度担忧。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悄然重塑全球大豆产品市场格局。由于国内消费者减少外出用餐,加上全球生质柴油需求上升,中国大陆罕见地开始外销黄豆油。
上海大宗商品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中国大陆黄豆油商业库存激增70%,达到1,120万吨的历史高位。中国海关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上半年黄豆油出口量约12.7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准,主要销往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强劲的市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压榨厂为确保黄豆粕供应而维持高产能,意外创造了黄豆油出口的套利机会。
多层面影响分析与市场反应
这次关税延期对不同产业和市场主体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消费电子、家居用品、机电设备等劳动密集型和中低阶制造业可以暂时避免高关税的直接冲击,但接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若11月后未能再次延期,这些企业将面临补缴关税和重新调整报价的双重压力。
对美国进口商和零售业而言,关税延期有助于抑制年末购物季的商品价格上涨,但企业仍需为可能的“11月冲击”准备额外的库存和保险套期,资金占用成本持续上升。对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第三地制造基地而言,由于与美方的税率安排更加可预期,这些地区将继续承接转单和吸引新增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转单和产能外溢趋势预计将持续。
在关键技术供应链方面,半导体设备、EDA软件、高阶制程、军民两用材料等领域的出口管制并未因关税延期而松动,相关企业将持续以“在地化加去风险”为主轴调整投资布局。金融市场方面,短期内风险资产趋于稳定,商品市场中农产品相对强势,若中国释出大规模采购美国农产品的信号,农业相关板块可能获得额外提振。
未来90天的关键观察指标
接下来的90天将是决定美中贸易关系走向的关键时期。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双方是否能就具体的采购清单和数量达成协议,特别是黄豆、玉米、液化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采购规模和兑现时程。其次,在电池、关键矿产和半导体设备领域,是否会出现豁免清单的边际调整或新的限制措施,这将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投资决策。
美方对“芬太尼走私”相关措施与中国加强管控之间的交换安排,以及关于中国购买受制裁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合规框架是否能达成“操作性共识”,都将是谈判的重要议题。
此外,川普是否会在APEC峰会前后访问中国,并发布稳定市场预期的“框架性声明”,也值得密切关注。
面对美国与多国加速重塑供应链和关税框架的新现实,中国大陆若仅寄望于时间换取空间的策略,恐怕仍将处于竞争劣势。
总体而言,这次90天的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善用这段时间窗口,将决定美中两国能否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更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