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山堂将迎90周年 历史定位引关注(图)

发表:2025-08-14 22: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台北市中山堂正面外观
​台北中山堂正面外观(图片来源:Yu tptw 摄 ,局部裁剪)

【看中国2025年8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记眞综合报导)台北市的国定古迹中山堂将于2026年迎来建成90周年,其管理单位近日宣布将举办国际舞蹈论坛,为系列纪念活动拉开序幕。此举使这座建筑的历史角色再度引发关注,其前身为日治时期“台北公会堂”,并是1945年台湾光复受降典礼的举行地,在台湾近现代史中占有特殊地位。

以艺术活动开启纪念序幕

根据台北市中山堂管理所发布的资料,首届国际舞蹈论坛定于2025年8月15至16日举行。论坛邀请法国与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总监及台湾本地舞蹈界专家,共同探讨舞蹈艺术与古迹空间的结合可能。这场看似纯粹的艺文活动,恰恰突显了中山堂当下最新的身分定位: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然而,正是这个当代的角色,与它承载的沉重历史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

从清代衙门到日治“公会堂”

中山堂现址在清代时期为台湾省的行政中枢“布政使司衙门”。进入日治时期后,日本殖民当局拆除原有建筑,由总督府技师井手薰负责设计,于1936年建成“台北公会堂”。这座为彰显帝国现代性而建的公共建筑,其诞生就意味着一次政权的覆盖与取代,这是它背负的第一重历史定位。

关键地标:1945年受降典礼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于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二楼“大宴会场”举行。日方代表、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此向中方代表陈仪将军递交降书,正式结束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殖民统治。历史在此发生了最富戏剧性的一次转折。为纪念此一事件,国民政府接收后将该建筑更名为“中山堂”,并将举行典礼的宴会场命名为“光复厅”。这一更名,不仅是地标的易主,更是话语权的重塑,将“回归”与“胜利”的历史叙事,牢牢铭刻在建筑的石材之上,确立了其在战后截然不同的新定位。

战后初期政治角色

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的数十年间,中山堂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它曾长期作为“国民大会”的固定集会场所,并在此举行了第二、三、四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典礼。在此时期,中山堂的“历史定位”清晰而单一:它是战后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法统象征,是权力的核心舞台,其建筑功能完全服务于其政治意义。

法定古迹与当代转型

随着台湾政治中心的转移,中山堂的政治功能逐渐淡化。1992年,其建筑与历史价值获得官方肯定,被指定为国家二级古迹,后于2019年升格为“国定古迹”。现今,中山堂已转型为纯粹的艺文展演空间,完全向公众开放。正是这种从“单一的政治样板”到“多元的文化容器”的转变,使其复杂的历史光谱得以完整呈现,从而引发了当代人对其“究竟应如何定位”的重新审视与多元解读。从见证历史转折到服务大众,中山堂的九十年,清晰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变迁轨迹。



责任编辑:郑心语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