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注重德行,也深知士人的可贵之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颜斶可以在周遭轻蔑的眼光下,不卑不亢地说自己想说的话。他是怎么做到的?应是他心中有真理,有真理就有底气,有底气就能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可不受他人身分地位权势所影响,也不为钱财野心欲望所役使,只做一个简单的、真正的自己。
这像话吗?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到我跟前来。”
颜斶说:“大王,到我跟前来。”
“……”
左右近臣怒骂:“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竟敢叫大王过来,这像话吗?”
颜斶说:“我走上前是贪慕权势,大王走下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成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还不如让大王成为礼贤下士的明主。”
齐宣王生气的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尊贵?”
颜斶说:“是士尊贵。”
有根据吗?
颜斶说:“当然有。昔日秦国攻打齐国,曾下令说:‘有谁敢去高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内砍柴的,格杀勿论!’又下令说:‘有谁能取下齐王人头的,封万户侯,赏金千镒。’如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王人头,还不如一个已死的士人坟头。这不就是士人尊贵于君王的证明。”
齐宣王沉默不悦,左右人说:“你来!你来!我们大王有千乘之地,天下之士皆来投奔,四方诸侯莫不敢服,百姓也都亲近依附。如今所谓的高士,比如你,不过是个匹夫,身处农村的小老百姓;比你更下等的,则是住在荒郊野外,做个里巷的看门小吏,士人这样的地位,真是够卑贱的了。”
不卑不亢 腰杆挺直
颜斶说:“不对喔!我听说古代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何?是因为圣王注重德行,注重贵士,得到他们的助力;也因此,在农田工作的舜,能发迹于穷乡僻壤,最后成为天子。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还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寡人的只剩下二十四,这样看来,难道不是没得贵士相助的原故吗?如今诸侯互相攻伐,渐渐被诛灭了,等到被灭亡的时候,你想当个小老百姓,还当不了呢!
《易传》说过:‘居上位者,没有德行,一味的标榜虚名,必然走上骄傲奢侈的歧途,灾难也随之而来。’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他们都是能礼贤下士、虚心求问、朴实无华的仁君,所以能传扬功名于后世。
老子说过:‘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诸侯向来都自称孤家、寡人,寡和孤本是低贱的称谓,侯王用来自谦,是要提醒自己不忘以贱为本,放下身段,也是对士人表示尊重。
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后世称他们为仁君,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之处。”
道不同不相为谋
齐宣王说:“唉!是我自取其辱啊!希望先生收我做弟子,先生与我交往,餐餐有三牲(牛羊猪)可吃,出门有马车可乘,您的妻子儿女都有华服可穿。”
颜斶辞谢,离开前说了一句:“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晚点吃饭,就当吃肉;悠闲散步,就当乘车;没有犯罪,就当权贵;清净贞正,快乐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