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现代人最畏惧的疾病之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导读:癌症一直是现代人最畏惧的疾病之一,但在传统医学的角度里,癌瘤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中医认为,癌症往往与气滞血瘀、痰湿阻滞、邪毒内蕴、脏腑功能失调四大根源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日积月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凝结,最终使肿瘤逐渐生成。
就传统医学理论而言,癌瘤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下列几项:
一、气滞血瘀
气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如果某种因素引起气的功能失调,出现气郁、气滞、气聚等,日久必然导致血瘀,积久则成块。故古书《三因方》说:“气血凝滞,结瘿瘤”,《医林改错》则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二、痰结湿聚
如古代名医朱丹溪所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高锦庭则说:“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盖津液不化,与邪火熬灼,凝结为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三、邪毒内蕴
不论毒邪入侵或情志抑郁,日久皆能化热化火,此邪热火毒蕴于体内,积久必发,形成癌瘤。
四、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亏虚
如张景岳所言:“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在癌瘤病程中,因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者占多数。
中医治疗重视健脾益气,帮助药效吸收并防止复发。(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医治疗癌瘤的临床要点
中医药治疗癌瘤患者,一般应配合手术及放射治疗,在临床上有下列几项特点必须掌握:
一、重在健脾
古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补肾虽为固本之举,惟须缓图,难收近功;健脾则为当务之急。唯有脾胃健运,水谷精微方得以化生不竭,充养周身。因此,时时顾及患者的胃气,重用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药物,往往能增进食欲,改善症状,控制病灶发展,从而得到康复的效果。我们曾看到一些患者,即使正气不虚,但若一味服用抗癌草药,则常会戕害胃气而难以坚持长期服药,所以必须加入健脾和胃、宽中理气之品,方使药物得以受纳,药效得以发挥。
二、重在滋阴
癌症患者手术、放疗后常致阴虚津亏,容易口干舌燥,面部麻木,身体觉有虚热,两耳似有堵塞感,大便秘结,小便少而黄,甚或皮肤、口腔溃烂,吞咽困难。治疗上宜用大剂滋阴生津之品,并与健脾方法配合使用。
三、除邪务尽
如果余邪未清,常会死灰复燃,难以收拾。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需重视抗癌方药的运用,以求防病治病。临床上常见有些患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症情稳定、好转后,就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中止治疗,导致癌症复发或转移,不得不慎。
(作者为台湾台中市叶慧昌中医诊所院长,文章经作者授权刊载,转载本文请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