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西藏行高调背后的心虚 (图)

作者:王丹 发表:2025-08-25 07: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习近平
习近平到拉萨(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2025年8月20日,习近平在北戴河会议结束后的首个公开行程选择赴西藏拉萨。与他同行的,是王沪宁、蔡奇等政治局常委。活动地点设在布达拉宫广场,场面极为隆重:群众游行、文艺演出、旗帜与横幅铺天盖地。新华社、央视密集报导,国际媒体亦迅速跟进,使这次活动成为一场舆论聚焦的政治大秀。表面上,这是一场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庆典;但在当下中国政治语境中,它更是一场带有深刻权力意味的表演。

习近平这次到拉萨,高调得似乎有些刻意。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第一,时间点敏感:北戴河会议一直被视为中共高层博弈与政策定调的关键时刻。习近平选择在会后立即亮相,等于公开宣布“我依然掌控全局”。过去领导人多保持低调,以免引发猜测,他却选择反向操作。第二,随行规格罕见:这次陪同的不是边疆事务干部,而是常委王沪宁、蔡奇。常委集体出现在西藏,几乎是“最高层背书”,反映此次行程的重要性与特殊政治意涵。第三,仪式铺排隆重:布达拉宫广场被选为舞台,群众游行与文艺表演规模庞大,几近国庆式场景。这与以往以“调研”“慰问”为名的低调行程形成鲜明对照。第四,讲话内容直面敏感议题:习近平强调推广普通话、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同时提出维护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这些高度敏感的话题,在国际舆论高度聚焦的场合公开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刻意姿态。第五,宣传系统的操作:2021年习近平首次访藏时,官方在行程结束后才统一报导,而这次则是实时播报、全程放大,明显是要制造全国“必须看见”的效果。以上这些特征都表明,此行绝非单纯庆典,而是一场政治意图明确、刻意高调的秀场。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习近平为什么选择刻意的高调?这背后有两层逻辑:一方面,他意在展示权威,反击外界传言;另一方面,高调本身又折射出权力的不安与心虚。近期国内外流传习近平“权力受挫甚至可能下台”的传言。在这种氛围下,他必须通过一次象征性极强的公开行程来回应。西藏的特殊性正好符合需求:对内,它代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对外,它涉及西藏人权议题,是国际高度关注的敏感地区。选择这里作为舞台,可以同时向国内外释放信号——“中央依旧牢牢掌控”。常委集体陪同、布达拉宫广场庆典、大规模群众场面,都是在营造权力稳固、地位不容撼动的形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展示”。

然而,真正稳固的权力并不需要如此高调。邓小平在1980年代末期淡出公众视野多年,依然能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重掌方向盘;江泽民、胡锦涛在任内也常保持低调,未曾因外界传言而急切地“证明自己”。相比之下,习近平此刻选择大张旗鼓,恰恰说明外界质疑已对他构成威胁。他必须借助象征性表演来安抚党内和社会的不安。这不是“权威的自信”,而是“焦虑的投射”。

政治上有一个常识:越需要反复强调的,往往正是最薄弱的。根据中共的权力逻辑,我们可以反向推演:若习近平的权力真正稳固,他无需动用常委集体随行;若党内没有疑虑,他无需用盛大的庆典制造掌控感;若外界传言不足以动摇政局,他也无需如此急迫地“秀肌肉”。因此,此次高调行程,不仅是权威展示,更是对外界与党内质疑的一种反应。它像是一面镜子:所映照出的不是权力的稳固,而是领导人的不安。

总的来看,习近平此次西藏之行,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高调表演。未来中国政局是否因此出现新的变局,仍需观察。但至少在这一刻,我们清楚地看到:习近平并非无懈可击,他必须依靠一次又一次的高调表演来维系权威。而每一场表演,都透露出权力斗争的暗流与他内心的不安。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上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