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家谢金河将中韩FTA的后果比喻为一场“中国杀戮市场”的浩劫,深刻点出了韩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5年9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翁友德综合报导)台湾与韩国,这对过去数十年在亚洲经济舞台上竞合的双胞胎,如今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根据最新预测,2025年台湾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GDP)预计将以38,066美元,首度超越韩国的37,430美元,打破长达22年来韩国在人均GDP上的领先地位。这一结果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一场深层次结构性转型的体现,其中,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带来的产业溃败,以及台湾在AI产业上的前瞻布局,成为左右两国命运的关键。财经专家谢金河的脸书发文,更将中韩FTA的后果比喻为一场“中国杀戮市场”的浩劫,深刻点出了韩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中韩FTA的致命陷阱:产业溃败的十年浩劫
2015年,中韩FTA正式签署,当时韩国朝野上下对此充满乐观,认为这将为韩国企业打开庞大的中国市场,创造新一轮的经济荣景。反观当时的台湾,因未能与中国签署类似的贸易协定,许多声音担忧台湾产业将被边缘化,甚至有人以“核爆”、“铁达尼号撞到山”来形容台湾经济的危机。然而,十年光阴过去,预言中的“核爆”并未发生在台湾,反而成了韩国经济的现实写照。
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在脸书发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韩FTA的致命后果。他写道:“把韩国带进中国杀戮市场的,看起来是文在寅政府!”他以韩国石化产业为例,过去引以为傲的乐天化学、韩华化学等巨头,在中国产能过剩的低价倾销下,股价暴跌、本业持续亏损,甚至不得不卖厂求现。同样惨烈的还有钢铁产业,世界级的浦项钢铁、现代制钢等,也难以抵挡中国钢品的杀价竞争,市占率被大幅侵蚀。谢金河强调,过去韩国引以为傲的八大主力产业,如今只剩一项仍有优势,而中国产品的报价甚至只有韩国的30%至70%,这不是单纯的市场竞争,而是国家级的“猎杀”。
韩国政府与企业当年过于安逸地依赖中国市场,低估了中国巨大的产能和价格优势。中韩FTA开放了多达9成以上的产品免关税,却让中国的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对韩国本土产业造成毁灭性冲击。韩国政府后知后觉,被迫对中国厚钢板课征高达38%的反倾销税,但伤害早已造成。这种“引狼入室”的结果,不仅让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从顺差转为逆差,更让国内制造业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相较之下,台湾在十年前的“反服贸”运动,意外地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尽管当时看似错失了“中国机会”,但事后证明,这道墙有效地阻挡了中国过剩产能的冲击,让台湾的中小企业得以在国际供应链中保有自己的空间。台湾产业主要供应欧美品牌的中间财,而非直接依赖中国的消费市场,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让台湾在面对中国经济衰退和供应链重组时,所受的冲击远小于韩国。
AI产业的决胜点:台湾的前瞻布局与韩国的踟蹰不前
如果说中韩FTA是韩国的“负分”,那么台湾在AI产业的超前部署,就是台湾的“加分”项目。这一点在这次人均GDP的超越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韩媒《朝鲜日报》与国发会主委叶俊显都一致认同,台湾在AI产业的成功是关键因素。
台湾的成功,来自于“选择与集中”的战略思维。台湾政府很早就意识到,无法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全面与对手竞争,因此果断将资源集中在晶圆代工领域。这个战略决定,让台湾诞生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台积电。当韩国的三星在内存市场追求薄利多销时,台湾则专注于技术门槛更高、市场规模更大的晶圆代工,并在AI浪潮来临时,成为全球AI芯片生产的核心枢纽。
前总统蔡英文任内推动的“亚洲硅谷计划”,将AI与半导体并列为未来核心产业,并提供新创业者税制优惠,与台积电合作强化AI芯片生产基础设施。这项长达数年的前瞻性政策,让台湾在AI时代来临时,具备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和领先优势。
反观韩国,尽管近年才将“AI主要三国”定为目标,并宣称要增加投资,但预算规模却远低于中美等国,仅有不到10%的水准。韩国的天主教大学教授梁俊硕也指出,韩国过于依赖财阀,产业结构僵化,导致在AI等新兴领域的转型上缺乏弹性。
更重要的是,台湾在AI与半导体领域的人才竞争力也遥遥领先。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报告,台湾高居全球第17名,远超韩国(第37名)、中国(第38名)和日本(第40名)。台湾重视半导体、AI人才,并提供优渥的薪资与社会地位,有效地将人才留在国内。而韩国的理工人才却面临国内恶劣的业界与学术环境,导致高学历人才大量外流。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韩国理工科博士学位取得者滞留海外的比例,从2020年的15.3%大增至去年的22.7%,反观台湾则从8.5%降至7.2%,人才的进与出,直接反映了两国产业未来的竞争力。
过度依赖中国市场,韩国传统产业陷入泥淖,未能及时转型至新兴产业,更让韩国失去了经济成长的新引擎。(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从超越到领先:台湾的下一步与韩国的警钟
台湾人均GDP超越韩国,绝非偶然的短期现象,而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政府政策与人才策略的结果。这场超越,也为两国带来了不同的警示与启发。
对台湾而言,这次的成功归功于台积电的领航,以及AI产业的爆发性成长。国发会主委叶俊显强调,台湾在先进制程与AI领域的独特性,赋予了强大的议价能力,这也是经济韧性的关键。但同时,台湾也必须意识到,单一产业的过度集中可能隐藏风险,政府仍需编列预算补助中小企业,以维持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对韩国而言,这场超越无疑是一记警钟。过度依赖中国市场,让韩国传统产业陷入了“低成长”的泥淖,而未能及时转型至高附加价值的AI等新兴产业,更让韩国失去了经济成长的新引擎。韩国的财阀经济模式、僵化的人才环境,都亟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如何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在全球供应链中找到新的定位,将是韩国未来十年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总结来说,台湾与韩国人均GDP的黄金交叉,是一场双重因素的结果:中韩FTA的失败示范,以及台湾在AI产业的成功实践。这不仅是两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分野,更是一堂深刻的国际经贸与产业战略课,证明了在变动的世界局势中,选择与前瞻性,远比短期的贸易利多更为重要。台湾的经验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镜,也让韩国意识到,是时候从中国杀戮市场的迷思中彻底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