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如同电池,需不断补充电子维持健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导读:健康不只靠吃与睡,更在于让体内的“电子”持续流动。从阳光、磁场到一口呼吸,大自然都藏着充电的力量。李政家博士分享六种最贴近日常的“补电子”法,带你重新认识身体这座会发光的能量场。
我们如何为自己“补电子”呢?
接下来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充电方式。
日常生活中6种充电方式
1、食物代谢产生电子
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在代谢后都会释放出电子,进入粒线体的电子传递链,进一步合成ATP(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重点不是食物的热量,而是它提供的“可用电子数量”。
2、接地效应
赤脚踩在草地、沙滩或湿泥地上的接地方式(Grounding/Earthing),可以让大地的自由电子自然流入身体,有助中和体内过多的自由基,降低发炎与氧化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表面的电荷是 -100 伏特,每升高 1 公尺,空气中的电荷环境会增加 100 伏特。因此,如果住在离地 30 公尺的高楼环境,电荷大约是 +2900 伏特,1 万公尺的高空飞行周遭电荷大约是 +100 万伏特。
长期这样的环境下会导致身体的电子大量流失,此时“随时接地”就成为重要补充电子的方式。
瀑布与山林富含负离子,有助舒缓与放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3、空气中的负离子
除了地球本身能透过接地提供电子,大自然中的空气其实也蕴含着丰富的电子来源,也就是负离子。
负离子常常在某些自然现象中大量生成,例如当高空雨滴或瀑布水流快速坠落、与空气摩擦时,会释放出大量电子,形成负离子,进而中和空气中带正电的悬浮粒子,改善空气品质。
在自然环境中,例如山林、海边、瀑布附近,或是雨后的空气清新的时刻,负离子浓度特别高,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在这些场域中容易感觉神清气爽、身心放松。
相对地,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由于空气污染、建筑密闭,以及大量电子设备与电磁场的干扰,使空气中充满大量带正电的悬浮粒子,导致原本有限的负离子迅速被中和耗尽。
因此,都市空气常常让人感觉沉闷、疲惫,甚至容易出现头痛、焦躁等现象。
电子的来源: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充电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市面上许多电器产品如空气清净机、吹风机等号称能释放负离子,但这些装置在运作时释放出负离子时,往往同时也产生带正电的自由基或其他高能离子。
若是长期使用,对人体是否真正有益,不禁令人感到怀疑。
4、晒太阳
阳光中的光子可被皮肤黑色素、血红素与 DHA 这些“生物半导体”吸收,进而产生光电效应,释放电子进入细胞。这不仅促进维生素 D 生成,也为全身粒线体以及细胞充电。
运动、按摩与阳光照射皆能促进电子流动、强化细胞能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5、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
运动与按摩的微电流,来自于当肌肉与筋膜遭受挤压或拉伸时,会产生微量的电子释放,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规律运动、伸展或深层按摩,都是身体释放电子的好方法。
6、结构水与电子共存
细胞内的水并非普通的 H₂O,而是与蛋白质与电子互动后形成的“排他区水”(Exclusive Zone water, EZ water)。
这种带有六角形几何结构的水又被称为“结构水”,具有储能与导电功能,是人体能量传导的重要介质。
启动体内能量循环
真正的健康并非单纯仰赖补品或药物,而是要让身体拥有持续获得与储存电子的能力。
只有当这颗“人体电池”保持饱满,我们的细胞才有能力修复、运作、对抗老化与慢性病。
与其一味补药,不如学习为自己充电。
这正是未来健康养生的新思维,也是生物能量医学的重要核心。
(本文摘新自然主义出版社《解密粒线体②光优化粒线体:从量子生物学掌握能量医学,疗愈身心灵》,作者:李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