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故宫在台湾 让历史文物开口说故事 (组图)

作者:王宝儿 发表:2025-10-17 23: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仇英(约1494年~1552年) 清明上河图。
仇英(约1494年~1552年) 的清明上河图。

9月,国立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图”等百件文物出差去了,在捷克风光亮相。这是故宫欢庆建院百年迎来的首场海外交流展,也是“2025欧洲台湾文化年”一大活动,不只捷克众议长艾达莫娃看着“翠玉白菜”喊“圆梦”,绘有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清明上河图”更格外吸引当地民众目光。

而在台湾这端,伴随掌声而来的却是几封恐吓信件,内容威胁若不停止展览,便会带来攻击,引起网络议论。多数民众批评恐吓者、担忧文物安全,却也不乏有声音直探文物归属议题,认为故宫赴海外展出文物与“台湾”并无关联。

故宫在捷克国家博物馆推出“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展,当地民众欣赏人气文物“翠玉白菜”。
故宫在捷克国家博物馆推出“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展,当地民众欣赏人气文物“翠玉白菜”。

史观与史实 飘摇来台的文物

“这些文物可以代表台湾吗?我想,这也是大家一直关心的议题。”故宫院长萧宗煌淡定地说,“看待历史有很多角度,第一是历史的史实,但哪怕是历史的真实状况,每个人的角度还是会有不同,就是‘史观’的不同。”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北京紫禁城因此从帝制权威的象征,走向公共文化的殿堂,原属皇室的珍藏,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公共资产。此后文物数度播迁,最终在台湾落地生根。

萧宗煌说,故宫文物是在1948到1949年中华民国合法政权时代来到台湾,开始搬运文物到台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未成立,依客观事实来说,“这些来到台湾的故宫文物都是中华民国的财产”,而故宫则以博物馆职责保管文物,并让文物能够受到良好照顾,流传后世。

历史延伸下的史观有很多种,萧宗煌举例,“有人会觉得说,如果当初这些文物没有来台湾,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是会不会受到一些伤害?”而无论答案为何,故宫文物播迁实际上到台湾后,确也是得到休息、维护,还有可进行研究、展览、教育推广的好机会。

以故宫为窗口 保留全人类资产

曾任高雄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博物馆、国立台湾美术馆等馆所馆长,也曾任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萧宗煌参访过多国博物馆,也了解国际博物馆界动向,他说,在2000年以前,世界广泛认知的“故宫文物”,就是在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过去还有“看建筑到北京故宫、看文物到台湾(台北)故宫”的普遍说法。

多批故宫文物在1949年全数运抵台湾后,成为“中华文化”精神象征。萧宗煌说,对国民政府来说,谁拥有故宫文物等同谁拥有中华文化的正统,象征其法统地位,因此2000年以前成为对外宣传最有效利器,许多著名国外领袖访台都会来参观故宫。

“谈国立故宫博物院这批文物跟台湾有什么关系的话,我觉得是可以放在1个世界文化史观上面来讲。”萧宗煌表示,故宫既保存最重要的中华文化资产,也是华夏文物展现给世人最好的窗口,这些文物更因为透过国立故宫博物院变成人类非常重要的资产。

位于嘉义的故宫南院外观。
位于嘉义的故宫南院外观。

新博物馆学时代来临 开启故宫新角色

2000年作为世纪交替的节点,为被视为“中华文化殿堂”的故宫又打开一扇窗。国际博物馆界在千禧年前后便兴起论述,指出博物馆应强调与社会的互动,撇除国族主义与民族主义,在此风潮下,故宫在新世纪陆续迎来2015年嘉义故宫南院开馆、2018年启动“新故宫计划”等重要里程碑,这也是萧宗煌眼中的“转型期”。

萧宗煌解释,新博物馆学面对过去殖民历史,强调传达的是全世界民族开放、平等的精神,且以文化、艺术角度欣赏文物。在故宫迎接新世纪时,时任院长杜正胜便以地缘政治角度出发,规划“新世纪建设计划”,其中包含故宫南院建设。

“他提出‘同心圆’的概念,要将台湾、大陆还有周边国家一起看,要这样看的话,才能放眼全世界,也希望能将台湾民众的视野从大陆解放出来,但那不是去中的意思,而是期望有更大的视野。”萧宗煌说,因此故宫南院是以亚洲为视野,而在此同时,也能平衡城乡差距,让故宫文物于台湾南北展出。

捷克民众于“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展中欣赏“清明上河图”。
捷克民众于“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展中欣赏“清明上河图”。(以上图片皆来源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新世纪任务 成为全民与世界的故宫

迈入新世纪以来,故宫同时以“全民的故宫”为口号,在地扎根推动文化平权,透过“国宝出游去”专案将文物带往彰化、台南、澎湖等地,或是与医院合作“社会处方笺”计划,让博物馆成为艺术疗愈场域;同时推动青少年大使与志工培训,鼓励年轻世代参与文化传承。

国际交流展览也成为故宫协助台湾推动文化外交的方式之一,如近期故宫、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三方合作的“大美不言”、捷克“故宫文物百选及其故事”到即将在法国展开的“龙”特展,都让故宫成为台湾与世界交流的文化桥梁。

“并不会搞错,他们(国际)都知道这些文物来自台湾故宫,他们其实也会了解,这就是两岸的一个分治的事实。”萧宗煌说。

萧宗煌是在2023年1月接任故宫院长一职,如何与故宫团队筹画院庆百年,也是他上任后首要面对重要课题之一。连开车时,他还会请妻子帮忙,对他提问有关故宫的知识,协助他快速“补习”,浮光掠影的景色中,他从故宫历史中更为确信故宫在此刻的定位与核心。

迎接百年与百年之后 文物与故宫人同在

“故宫最重要的是文物,可是还有1个非常重要的资产,就是故宫人。故宫人如何去守护这些文明?不能忽略在这个阶段里面每1位故宫人的贡献。”萧宗煌说。

他按照故宫建院以来历程将故宫人分为4代,分别是1925年至1948年肇始播迁时期、1949年至1965年北沟时期、1965年至2000年发展时期、千禧年以后的转型时期,而每一阶段的故宫人,在萧宗煌眼中都是影响历史的关键角色。

以距离现今已较为遥远的故宫人第1代为例,萧宗煌表示,那是最艰钜却最关键的一个时期,第1代的老故宫前辈们,承担文物从皇室收藏转为公共资产的使命,更在动荡局势中负责守护与迁运,使得这批珍贵典藏,最终能在台湾安身立命,其影响却深深烙印在故宫院史中。

因此,故宫院庆百年系列活动中,即将推出的“甲子万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特展”,就是诉说故宫成长的故事,引领民众理解文物如何被守护、被重新认识的过程。除此之外,也透过出版《故宫大事录要:民国89至113年》及《百年风华:故宫人说故宫事》,记录属于“故宫人”的集体记忆。

故宫百年,是历史阶梯上的重要节点。萧宗煌认为,驻足在此,既要回望来时的路,也昂首迎向崭新未来。在这个历史时刻,“我认为身为院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定调方向’。今日的故宫,仿佛是一艘承载百年重量、准备转弯航道的大船,需要在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稳健前行。院长的角色,即是引领这艘大船,让百年的积累成为前进的动力。”

航行过程或许缓慢艰辛,萧宗煌说,他始终以领航雁的姿态自勉,带领故宫同仁雁行齐飞,共同推动百年故宫的转型与蜕变。最终,以守护博物馆的专业自主为使命,排除外在干扰,让文化的普世价值得以持续发扬,带领故宫自信稳健地迈向下一个世纪。

 

 



责任编辑:宇晋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