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有的疗法可以使人变美。而发明并使用这种方法的,正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女中医鲍姑。她不仅能够使丑女变为美女,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艾灸疗法。
奇异的是,在她过世的一千多年间,她多次显化于世,甚至还在唐朝贞元年间将这种独特的疗法传授给世人,使后人深刻体会到艾灸疗法的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分享这位“仙医”鲍姑的传奇故事。
据《晋书》记载,鲍姑原名鲍干光,出生于西晋永嘉三年(约公元309~363年),上党人(今山西省长治)。她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道医葛洪之妻。鲍姑是晋代著名的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自幼耳濡目染于父亲的修道与医术之中,她对道教教义十分感兴趣。嫁给葛洪后,成为其得力助手。葛洪的著作中有许多灸法与急救术的记载,都与鲍姑的高明技艺有关。
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疗赘瘤与赘疣而著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了显著疗效。民间流传:“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因此,她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鲍姑生长于仕宦兼道士之家,深受道教影响。婚后随夫隐居广东罗浮山,从事行医与炼丹。她医术高超,常能药到病除。后人称当地出产的红脚艾为“鲍姑艾”。
遗憾的是,鲍姑未留下个人著作。然而后世学者认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吸收了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例如,全书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法就占90余条,详细论述了治疗效果、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这很可能得益于鲍姑的实践总结。
葛洪在罗浮山去世后,鲍姑一边修道,一边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父亲与丈夫的医术,加上自身钻研,医技愈加精湛,药到病除,人称“鲍仙姑”。她去世后,岭南百姓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为她建祠纪念。
鲍姑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奇女子,被尊为“中国艾灸第一人”,与西汉义妁、北宋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
鲍姑自幼受父亲鲍靓影响。鲍靓精通《河图》《洛书》,虽官至尚书,却更热衷修道,是著名的道医。鲍姑亦酷爱修道行医,尤擅艾灸,常常手到病除。
后来,她嫁给了父亲为她择定的夫君——有“葛仙翁”之称的葛洪。二人隐居于岭南罗浮山,夫唱妇随,采药炼丹,为民治病,远离尘嚣,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就在这段岁月中,鲍姑的艾灸疗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传说有一日,鲍姑与葛洪采药途中,见一年轻女子在河边看着水中倒影哭泣。鲍姑上前询问,姑娘哭诉道:家人欲为她说亲,但媒婆嫌她貌丑,无人愿娶,乡人更是讥笑,使她悲不自胜,萌生轻生之念。
鲍姑劝她:“人凭外貌取人,乃其过也,你不该因此自弃。”细看之下,那姑娘肌肤白皙、眉目清秀,只因脸上布满黑褐色赘疣,且有些生着黑毛,显得突兀。鲍姑宽慰她:“莫怕,我有法子让你恢复容颜。”
于是取出药囊中的艾草,搓成艾绒点燃,轻轻熏灸其面。不久,那些赘疣便一一脱落,皮肤光洁如玉。姑娘喜极而泣,感恩不尽,后来果真嫁得如意郎君。
鲍姑与葛洪继续在山中炼丹行医,期间葛洪撰成名著《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载有大量急症方剂与治疗法,其中“青蒿一握,绞汁治疟”的记载,启发了后世青蒿素的发现。葛洪又编《神仙传》,以证仙人存在。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居惠州时,常念两位古人:一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二是修仙行医的葛洪。可见,葛洪与鲍姑隐居仙山、炼丹济世的生活,是后世文人心中的神仙境界。
葛洪仙逝后,鲍姑离开罗浮山,移居岳岗山,继续修炼与行医。据《鲍姑祠记》载,她采岳岗山红角艾制成艾灸药酒,只需点燃一柱,便可除病强身。此法“非独御病,且兼获美艳”,因而人称“鲍姑艾”。
不久之后,鲍姑亦“羽化登仙”。但据民间传说,她并未真正离开人间。
《太平广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人名崔炜,家境殷实却不善理财,后家道中落,寄居寺庙。七月十五中元节,广东民众设宴庆祭,他在开元寺观戏时,见一老妇跌倒打碎酒坛,无钱赔偿被责打。崔炜解衣抵钱相助,老妇不谢而去。
数日后,老妇再现,谢其恩情,并赠越岗山艾草,传授灸法:“见有赘疣者,以此艾灸之,不独除病,且能美容。”崔炜试之,果然灵验,遂以此医人,衣食无忧。后来方知,那老妇正是鲍姑。
鲍姑不止现于唐代,清代亦多传其迹。康熙年间王炎所著《西华仙录》云:洪崖先生炼丹的萍花溪畔,常见一老妇采浮萍。人问其名,她答曰“鲍姑”,言罢便隐去。
鲍姑的故事,跨越一千多年,从晋代至清代,历久不衰。她得道成仙、济世为人的传说,至今仍在岭南流传不息。她的艾灸术,也成为中医治疗与美容的重要传统。
鲍姑,名副其实的“鲍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