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锦堂记〉是欧阳脩为韩琦寓所“昼锦堂”所做的题记,由蔡襄书丹。(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昼锦堂记〉有“四绝碑”美名。(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北宋初期书坛领袖,欧阳脩、苏轼等人推举为“本朝第一”。“昼锦堂”是韩琦寓所之名,〈昼锦堂记〉由欧阳脩撰文、蔡襄书丹、邵必题写碑额“昼锦堂记”,有“三绝碑”美名。加上重刻时,碑阴刻有司马光颂扬韩琦的一篇文章〈北京韩魏公祠堂记〉,因此也有人称为“四绝碑”。
韩琦军功赫赫 是与富弼齐名的贤相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宋名相。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为北宋名臣韩国华。20岁中进士,入朝为官。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发生三川口之战,宋军虽成功抵御西夏入侵,但损失太大。宋仁宗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共同抗击西夏。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率军大举攻宋。韩琦率部与西夏军交战,不听范仲淹劝阻,冒进中计,导致好水川之战惨败。其后,始采纳范仲淹的战略,二人共同守边,抵御西夏,军功赫赫,人称“韩范”。边民歌咏:“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重返中央任职。“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位至三公,是与富弼齐名的贤相。
熙宁元年(1068年),韩琦年事已高,欲引退还乡。宋神宗再三挽留不成,准韩琦以司空兼侍中通判相州。韩琦返乡后,于河南省安阳县城东南隅故宅后院修建一座堂舍,名为“昼锦堂”。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返乡,如衣锦夜行”,反其意而用之。
欧阳脩写〈昼锦堂记〉备受后世称誉
欧阳脩(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文坛领袖,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脩为好友韩琦所修建的昼锦堂书写〈昼锦堂记〉一文。从富贵归乡,乃“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入手。写一般人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再赞誉韩琦位极人臣,却摒弃这种炫耀富贵的作风。返乡兴建昼锦堂于后圃,又刻诗于石,以此为监戒。韩琦轻富贵的品格和远大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拟。欧阳脩赞扬他“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据说,才华横溢的欧阳脩写此文,一挥而就。但文稿差人送出后,他反复诵读、推敲,却不甚满意。于是,又紧急令人快马追回,修改过后再重新送出。原来他仅将开头二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各加了一个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虽然只加了仄声的虚字,语句却显得更加舒缓和谐、神完气足,可见欧阳脩写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传为文坛佳话。
此文简洁有力、说理透彻,后世称誉“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蔡襄书丹“百衲碑” 笔画遒劲气象弘大
〈昼锦堂记〉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下方碑文已受损,无法辨识。
蔡襄书写〈昼锦堂记〉时,出于对韩琦、欧阳脩的敬重,非常谨慎的将每一个字单独写了几十次,再择优拼合成篇,故此碑又称为“百衲碑”。历来备受赞誉,宋人推举为“本朝第一刻碑”。
蔡襄书风端重高古。书写此碑时正值壮年,笔画遒劲,方圆并济,气象弘大,精美绝伦。〈昼锦堂记〉汲取颜真卿笔意,可见〈多宝塔碑〉宽博大度之风貌。是难得一见的蔡襄楷书代表作品,也是很好的楷书临摹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