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设银行(示意图)。(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木子综合报导)近日,大陆一名律师在山东一家建设银行取款4万元时,却被柜员盘问用途、倒查上个月一笔汇款情况,甚至银行还报警了。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发舆情后,传其他银行警告员工:律师、公务员等类人“不好对付”,但“可以轻松拿捏那些好欺负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报导,11月3日,山东东营的周筱赟(律师)出差期间前往银行取4万元现金,被柜员要求报备用途,甚至查询过往流水。周筱赟将这段经历在个人公众号上发文提到,柜员连续追问:“取现用途是什么?”“具体是买什么?”“上个月的某月某日,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
周筱赟告知对方,“低于5万元,根据央行的规定,自己没有义务说明用途”,对方却回复“我们这里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用途,否则无法取现”。
周筱赟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之后,银行选择报警。可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面对此番波折,周筱赟最终放弃取款。
周筱赟认为,银行严重侵犯其隐私权。“银行先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其实,根据刑法的基本法理,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
华商报大风新闻报导,中国建行东营分行回应称,柜台1万元以上要核实取款用途,这是东营市反诈中心的要求。但东营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却表示,取款是否询问资金用途,和他们无关,“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
取款、解卡要“自证清白”?男子银行取4万元遭盘问报警 别把“反诈”当作层层加码的借口! pic.twitter.com/5lDenKlVOy
— 菲菲4.0 (@meimei1935) November 12, 2025
据民生观察报导,周筱赟律师评论:近年来,电信诈骗并没有随着实名制而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实名制竟然让电诈人员掌握了诈骗对象的全部个人信息,实现精准诈骗。电诈分子是怎么获得个人信息的?答案不言而喻。但有关部门不去源头打击,采取的各种反诈方式却是让普通老百姓承受不便乃至损失,限制普通人开卡、转账、提现,冻结账户,停机等等,“反诈已经搞得走火入魔了”。
此事件后续,因舆情太大,传其他银行立即告诫员工:储户要拿“软”的捏。
11月12日,据X版主“法治萌芽(意农方阵)”发布消息指:有银行员工爆料,其他银行也就这次舆情开会,“警告银行员工:首先把银行不让取钱的责任全都推在银行柜员基层员工身上。要求员工要注意公务员、律师、教师、银行同行,这些不好对付的可以取钱,对其他低层百姓可以继续拿捏。”
视频中有男子叙述:隔壁建行那个律师取现金的事上热搜了,我们银行领导一早开会居然警告我们,说员工没有灵活应变才导致事情发生,还警告我们见了公务员、教师、律师,还有同行,要格外注意这点,“言外之意,就是这些人不好对付,但是可以轻松拿捏那些好欺负的”。
该男子抱怨道:“能不能办业务全看你的职业是什么,全在领导一句话,而非具体规章制度,没出事前要求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出事了全是员工的责任,知道为啥银行底层员工难了吗?全是推卸责任,全是背锅,好事全往他们自己身上揽,背锅的永远是我们底层员工。”
律师在 #建设银行 取不出钱事件还有后续!
— 法治萌芽(意农方阵) (@fazhimengya379) November 12, 2025
银行员工爆料,其他银行也就此舆情开会,警告银行员工:
1️⃣首先把银行不让取钱的责任全都推在银行柜员基层员工身上❗️
2️⃣要求员工要注意公务员、律师、教师、银行同行,这些不好对付的可以取钱,对其他低层百姓可以继续拿捏❗️ pic.twitter.com/7DImVPBmYe
对此,大陆网友纷纷留言:”一万元现金取不出,我付款还只能一天付最高5000,买贵的东西还买不了,但诈骗轻轻松松转走别人几百万,银行专门为诈骗开绿色通道?”“没本事收拾骗子,就来收拾好人。真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为了反诈。”
还有网友说:“早经历过了,有点走火入魔忘乎所以了。”“作为一名受害者,感同身受。莫名其妙所有银行账户被冻结了一个月。”“储户存在银行的钱到底属于谁。”“关银行屁事,银行才不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还不是被反诈中心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