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唐纳德·川普(中)与副总统约翰·迪安·万斯(左)和国务卿马可·卢比奥并肩而坐,在白宫东厅与中亚国家领导人共进晚餐并发表讲话。(图片来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4日讯】最近,美国在外交上主动出击,动作连连。比较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美国重启了与柬埔寨的联合军演。这个名为“吴哥哨兵”的联合军演时隔八年重新启动,是一次具有象征性的外交突破;柬埔寨长年被视为中国在东南亚最亲近的伙伴,尤其是云壤港的中方军事设施曾引发美国警惕。如今军演重启,意味金边愿意重新与美方接触,也反映华府在外交手段上的灵活运作。这不仅是防务合作,更是美国重新插旗中国“后院”的行动。
第二件事:几乎同一时间,川普(特朗普)在白宫召开中亚五国峰会(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主题是稀土、能源与基建。这是美国自冷战后首次和该区进行如此高层次会晤。峰会结果包括与乌兹别克签署贸易与投资协议,哈萨克宣布加入“亚伯拉罕协议”,显示美国在中亚成功建立新的外交触角。这场行动的战略指向明确:降低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同时削弱俄罗斯的区域控制力。
第三件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东协防长会议上,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除了公开批评中国在南海“破坏稳定”以外,还提议建立“海域意识共享系统”(MDA),以协助东南亚国家监控海域行动。他强调:“没有任何国家的创新和规模比得上美国,我们乐于与盟友共享这些能力。”这番话明确表达,美国愿意以技术与情报为核心,重建在东南亚的安全网,与澳洲、日本、菲律宾等盟友形成“印太防卫共同体”的雏形。
这三个外交上的动作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外界谈论川普外交时,最常见的标签是“孤立主义”与“反盟友”。的确,川普任内多次批评北约,指责欧洲国家“占美国便宜”,在国防预算上出工不出力。他对德国、法国等传统盟友不假辞色,甚至威胁要削减驻欧军费或退出多边协定。这些行为,使欧洲媒体普遍认为川普破坏了冷战后的西方团结,也让许多观察家断言:他正在让美国走向孤立。但若仔细分析川普外交的整体走向,就会发现这种论断并不完整,也不完全公平。
的确,川普对欧洲盟友强硬,但他并非出于反对结盟的原则,而是出于对“不对等关系”的不满。他认为欧洲长期受益于美国的安全保护,却未在财政与战略上给予对等回报。川普的态度是一种结构性反弹,而非对所有盟友的全面否定。更重要的是,当欧洲因历史与政治因素难以配合时,川普政府却在另一个方向上—印太地区—展开积极的联盟重建工程。上述三个外交动作,都可以看做是这个重建朋友圈的代表作。这说明,美国不是在走向孤立主义,而是在重组盟友结构。把战略重点从欧洲移往印太,这不是退缩,而是再平衡。
传统的盟友体系以意识形态为黏着,而川普式外交以“互利交换”为核心:你提供战略位置与资源,我提供技术、军事或市场。这种关系虽不带浪漫色彩,但更贴近现实政治。在印太地区,许多国家并非美国传统盟友,甚至有威权体制,但他们在地缘上具关键价值。川普并不要求他们“民主化”,而是以防务合作、能源投资或技术支援换取战略协作。这样的“功能型伙伴关系”(Functional Partnership)正逐步取代冷战式同盟。因此,外界若仅以“孤立”形容川普,忽略他在印太与中亚的布局,实属片面。川普外交的核心并非拒绝全球化,而是对全球化的重构。
我不认为这是川普个人的思考,我相信这是华府不分党派的共识。如果说冷战后的美国是“老帝国”的延伸,那么川普时代的美国则正尝试打造一个“网络式帝国”——以利益链结、技术合作与区域安全为纽带,跨越传统意识形态分界。美国不是在退出世界,而是在重塑世界的结构;美国的问题,不是孤立,而是选择与谁结盟、如何结盟。
这正是今日国际政治最值得深思的一课。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