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共内战胜负将定的关键时段,毛泽东为何派林彪接触蒋介石?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1948年秋至1949年夏,是国共内战最关键的时段: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民政府在东北完全失去立足点;平津战役的推进则让北方屏障全面瓦解。在这段时期,国民政府内部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决死抗战,有人则开始考虑撤退至广州、成都或台湾,更麻烦的是,美国对国府的态度摇摆不定。
在这多重不确定的环境中,毛泽东作出了一项直到今日仍少被大众理解的策略:他默许并授权林彪“接触蒋介石方面”。表面似乎是军事将领之间的互试底线,但事实上毛泽东利用林彪接触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一场精密布置的权谋操作
毛泽东为何派林彪接触蒋介石? 依据明居正教授的分析,这完全符合中共向来最擅长的阴谋诡计:谈判不是和平,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林彪之被派出,是一场精密布置的权谋操作。
一、1948:东北决裂后的第一次暗线互动
(时间)1948年11月~12月
(地点)北平、天津、沈阳等多个非正式军事通道
(史料)蒋介石日记、傅作义备忘录、军委会议摘要
辽沈战役后,东北国军全线崩溃。傅作义在北平危急之际,国府内部开始透过旧东北军系统向四野探询:四野是否愿意停止南下?是否可能换取北平保全?共军是否真的准备全面夺权?蒋在1948年11月日记提到:“或有可与东北共军首领试议”。
“首领”显然指林彪。此时中共中央军委的内部纪要(1948.11)又记载毛之指示:“来语皆作试探,不可许诺。”这已经是明确的政治操作:通道开放、但不承诺;可以对话、但不可答应。
明居正指出,这是中共典型“战谈合一”的第一步──允许互动,但目的不是谈,而是让敌人误判。
二、1949年初:第一次真正的“林彪线”
(时间)1949年1月5日~1月22日
(地点)北平~天津前线、沈阳东北局指挥中心
(史料)《北平和平解放纪要》、华北局与军委往返电报
1949年1月天津战役前夕,傅作义及其幕僚透过国军旧东北系统向林彪方面试探:四野是否愿意缓战?是否愿给北平“和平方式”?共军攻势是否有缓冲期?
根据沈志华整理电报,军委在1月10日致电东北局:“敌人求生之意甚急,四野注意其语,不必答。”、“主席意:勿许其事。”、“勿许其事”是毛的典型指令──允许接触,但禁止承诺。
明居正认为,毛正在利用“林彪的沉默”制造蒋方面的错觉:“你来谈,我听;你想谈,我等。但等到你错判,我就发动最后一击。”果然1月14~15日,天津29小时即陷落。
傅作义摇摆不定之重要原因,正是他误判四野南下时机。这就是毛欲达成的效果。
三、核心阶段:1949年3~4月 毛在西柏坡正式授权林彪“接触蒋方”
(时间)1949年3月5~13日(七届二中全会)
(地点)西柏坡
(史料)《七届二中全会文稿》、军委前委会议纪录
七届二中全会中,毛提到:“反动派有求和之意,其言听其语,勿许其事。”这是中共谈判文化的教科书句型:塞住承诺、保留接触、接收资讯、拖住敌方会后的《军委前委讨论纪要》更出现关键句:“林总知之。”也就是:毛已正式点名林彪作为接触窗口。
这是唯一清楚显示“毛授权林彪”的官方层级语句。明居正解读:“林彪只是毛放出去的讯号,不是谈判代表。”因为军人层级的“接触”可被否认,任何话毛都能推说:“军人不懂政治”、“林彪乱讲话”,毛自己永远不被绑死。
四、1949年5~6月:蒋在广州、上海、香港三线寻求缓冲 毛利用林彪制造“希望假象”
(时间)1949年5月~6月
(地点)广州、上海、香港(黄绍竑、张治中线私下接触)
(史料)国史馆《黄绍竑档案》、沈志华引用的电讯、军委口述史
蒋退守广州后,最怕四野迅速南下。因此安排黄绍竑(曾为桂系大员)透过香港与四野旧部接触。四野方面根据毛的授意,始终提供“模糊回应”:“目前不急于进兵”、“主席尚在考虑”、“军委将再议”、“可听其说,不可作许”
蒋方面被这些讯号误导,以为四野可能不急于进军华南,导致延误调整布局。明居正分析:“毛最擅长给敌人希望,然后让他死在希望里。”1949年10月,四野突击华南速度之快,正是因为蒋被前期“林彪线”的模糊讯息迷惑。

明居正直言:“军人谈判是毛最喜欢的工具,因为他永远可以否认。”(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毛利用林彪的背后逻辑
毛泽东为何不是派刘少奇、周恩来去跟蒋介石方面接触,而偏偏选中林彪?
明居正提出几项分析,一是林彪缺乏政治野心,是最安全的工具,因为毛最怕的是有政治技巧的人,能藉谈判坐大的人、能形成派系的人,因此毛不会选刘少奇、周恩来,不能冒这个风险。
但林彪不搞外交、不建系统、不懂谈判,重军事、轻政治,病弱、顺从、极度惧怕毛,所以他才是毛泽东心目中最适合的“可否认性代理人”。
此外,林彪象征着四野、东北战胜者,据军事威慑,毛派林彪接触蒋,等于释放:“如果你敢谈,我暂停;如果你不谈,我立刻压境。”,而且林彪的“军人身份”使毛能否认一切,这也是毛最阴险的部分:军人谈话不代表政策、军人谈判不等于政府承诺,因此毛只是想利用林彪探敌、诱敌、拖敌,最后切割“不懂政治”的林彪
明居正直言:“军人谈判是毛最喜欢的工具,因为他永远可以否认。”

林彪不过是毛泽东的战略棋子,当然林彪后来就变成“不安全、知道太多、威望太大”的必死人物了。(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段历史与林彪之死
至于林彪之死与这段历史是否相关的问题,明居正分析这不是直接原因,但构成毛后来疑心的材料之一。林彪是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定性为叛逃,但一部分“政治叙事材料”正是来自毛对林彪的长期不信任。除了林彪掌握四野之大军功外,林彪曾经与蒋方面接触(注意这还是毛授权的)、熟知共军谈判与战略欺敌模式,总之林彪知道太多中共内部运作黑箱
明居正直言:“任何被毛利用过、见过外部敌对势力的人,最终都可能成为毛的猜忌对象。”
中共斗争历史上,彭德怀因与苏军联络而被毛怀疑、刘少奇因“外国通讯”而被打成叛徒、高岗因苏联关系被清除,当然林彪也不例外。毛在1948~49让林彪接触蒋,当然会把在1970~71却把此事变成“潜在罪证”。这种“利用——怀疑——清除”的逻辑,也是中共领导人最典型的斗争模式。
可以说,接触蒋方本身不是致命原因,但它成为毛日后“可以怀疑林彪”的一个节点。林彪之于毛是打天下的刀、谈判的影子,还是最后的替罪羊。毛派林彪谈判,不是为和,而是为胜;林彪是工具,不是伙伴;工具用久了,必须丢掉。
1948~1949年间,林彪不过是毛泽东布下的一枚战略棋子;用来欺骗蒋介石、套出情报,用来拖延敌军,瓦解国府内部,用来制造毛“可否认性”的外交缓冲,当然林彪后来就逐渐变成中共高层中“不安全、知道太多、威望太大”的人物了。
毛用林彪赢得了天下,也用同样的理由怀疑林彪,最后逼死林彪。这种结局,不是意外,而是红魔内斗相互绞杀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