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2025年3月4日,中国经济学家兼作家金刻羽(Keyu Jin)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发表讲话时做了手势。(图片来源:LLUIS GENE/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19日讯】近日,美国国会公布的部分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档案,在全球舆论场掀起新一轮风暴。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条,是前美国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在2018–2019年间,曾多次向爱泼斯坦请教如何追求一位自己称为“mentee(门生)”的女性。各方交叉比对之后,这名女性被普遍指向——中国经济学家、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教授金刻羽(Keyu Jin)。
表面上,这是一桩“64岁已婚美国老牌经济学家+36岁中国女学者+臭名昭著性犯罪者当僚机”的八卦丑闻。但如果把人物简历、家庭背景、人脉网络、时间线拉长来看,这件事远不只是猎奇花边,而是把中美金融与学术精英圈的一角,以极其尴尬和猥琐的方式亮在了聚光灯下。
金刻羽是谁?不仅是“漂亮女经济学家” 哈佛教育背景:从中国学生到「精英门生」
在中文舆论场,许多标题用的是“美女经济学家”“中国女教授”等标签,但金刻羽的履历,本身就足够说明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2000 年左右,金刻羽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本科学位;随后在哈佛完成经济学博士,博士阶段导师阵容被认为相当“豪华”,她在宏观、国际金融、中国经济增长等领域接受系统训练;在哈佛读书期间,她与萨默斯处于同一学术共同体:
萨默斯曾在哈佛经济系任教、后出任哈佛校长,是哈佛及美国经济学界的“顶层人物”;这也为后来被称作“mentee(门生)”的关系埋下伏笔。
博士毕业后,金刻羽很快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任教,并一路升任终身副教授,同时她还在香港科技大学授课或担任相关学术职务;担任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董事会成员;参与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等国际场合;频繁以“中国问题专家”的身份出现在欧美政策圈与媒体视野中。
这意味着,她已经不只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者”,而是实打实嵌入西方金融-政策-智库生态的中国面孔。
家庭背景:亚投行行长之女
更受瞩目的,是她的父亲——金立群曾任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曾出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首任行长兼董事会主席;被外媒形容为“北京金融外交的关键人物”。
更敏感的是——萨默斯本人,过去多年也与中国金融体系保持密切联系,包括与部分中资机构、政策圈、学界有往来。据外媒及网络评论,萨默斯与金立群之间长期保持“不错的工作与私人关系”,虽然公开文书里少有明确细节,但从两人身份和活动范围来看,并不令人意外。
于是,这个“三角结构”就非常清晰了:
金立群:中国高层金融官员、亚投行掌门
萨默斯:美国前财长、顶级经济学家、中美经济政策讨论的重要声音
金刻羽:学术与资本两边通吃的新生代“中美接口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情感八卦事件”会被不少评论者解读为:它碰撞到的不只是个人私生活,而是中美精英网络的结构性敏感点。
2018–2019:从学术会议到“Epstein 僚机”
根据《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n)、《纽约邮报》、Hindustan Times、香港与中文媒体的交叉报道,可以大致还原一条时间线:
2018 年 11 月前后,萨默斯与金刻羽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较密集互动。
邮件和信息显示,金刻羽对萨默斯的穿着、言行有评论,双方之间出现较多私人层面的交流;萨默斯在给爱泼斯坦的讯息中提及:自己向金刻羽说起“你(指爱泼斯坦)已经看透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之类的话,带着半开玩笑、半示意的意味。
在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7 月 5 日之间,萨默斯与爱泼斯坦之间有一系列短信和邮件往来,内容集中在一个主题:如何与一位自己称为“mentee(门生)”的年轻女性发展更“亲密”的关系;如何“处理婚姻”“处理伦理风险”“把节奏拉长”。
《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n)以及多家媒体将这位女性锁定为:Keyu Jin(金刻羽)。
萨默斯的旧账新帐 丑闻之外是一面照向精英世界的“脏镜子”
必须承认,如果换一个形象“干净”的老教授,公众反应可能不会如此激烈。但放在萨默斯身上,很多人会说一句:“一点也不意外。”
爱泼斯坦早在 2008 年就因性犯罪被定罪;2010 年之后,多数公共机构与其拉开距离,但仍有少数学者、政商人物维持私交;萨默斯在 2010 年代仍与其多有往来,包括为募款、项目等场合同框。
这起事件之所以在中外舆论都引发强烈反应,不只是因为“狗血”,而是因为它同时戳中了几根敏感神经:
1. 学术与职场中的性别与权力
- 在高度不对等的权力结构中,“自愿”是否真的成立?
- 高校、智库、国际组织,是不是该有更明确的内规与防火墙?
2. 爱泼斯坦网络的“长尾毒性”
- 每一次档案解封,都会牵出新的一串名字;
- 不是每个人都参与犯罪,但很多人都曾利用他的资源、人脉、资金、场地;
- 它暴露出的是:在政商学界交织的顶层社交圈里,道德边界是可以被反复议价的。
3. 中美精英勾连的想象空间
在当前高度紧张的中美关系背景下:
- 金刻羽的“亚投行行长之女+西方精英圈学者”身份,使得这起事件天然被政治化;
- 有人用“色诱”“渗透”去框定,有人则看到“西方白人男性精英对东方女性的性化凝视”。
爱泼斯坦档案像一面“脏镜子”:它并不提供整洁清晰的画面,却反映出一种难以否认的现实——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地方,人性的欲望、算计与软弱,从来不会缺席,只不过,以往很少有机会,被摊开给公众,看得这么赤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