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阪府议会2025年11月28日全体一致通过针对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谴责决议,称薛剑的斩首言论“严重伤害日中关系,绝对无法置之不理”,要求薛剑道歉。 图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回答问题。(图片来源:KAZUHIRO NOG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8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中日关系再次因外交官的不当言论而陷入紧张。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日前发表的极端言论,在日本地方政治圈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弹。11月28日,大阪府议会全体一致通过决议,严厉谴责薛剑“严重欠缺作为外交官的品格”,正式要求其公开道歉。这一罕见的跨党派集体行动,标志着这起外交失言事件已从个人层面升级为影响中日地方关系的重大政治危机。
薛剑斩首言论 从台海议题到暴力威胁的危险升级
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分歧。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询中就“台湾有事”议题发表强硬立场,这一表态触及了中共最为敏感的神经。然而,作为职业外交官的薛剑,却选择了一种极为不当且危险的回应方式。
11月8日,薛剑在社群平台X上发表了令国际外交界震惊的言论,公然使用“把那颗肮脏的头斩掉”等充满暴力色彩和威胁性的措辞。这种直接针对他国现任首相的人身攻击,在现代外交史上极为罕见。外交官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理应以专业、克制的态度处理双边分歧,即使面对最尖锐的政治对立,也应该保持基本的外交礼仪和职业操守。
薛剑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不仅因为其内容的暴力性质,更在于它所代表的外交态度的根本性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外交官应该成为沟通的桥梁而非对抗的工具。使用“斩首”这种带有极端暴力色彩的词汇,不仅严重违反了国际外交惯例,更可能被解读为某种威胁信号,对于已经处于紧张状态的中日关系而言,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大阪府议会怒控“欠缺品格”一致通过决议要求道歉
面对薛剑的不当言论,日本地方政治展现了极为罕见的跨党派团结。大阪府议会的这次行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体现了日本政治体系中不同政治力量在面对外交危机时的一致性。
11月28日,由大阪维新会、自民党与公明党三个主要政党共同提出的谴责决议,在府议会中获得全体议员无异议通过。在日本政治生态中,这种完全的跨党派一致性并不常见,特别是在涉及对外关系的敏感议题上,不同政党往往持有不同立场和策略考量。然而,薛剑言论所造成的冲击显然已经超越了党派政治的界限,成为关乎国家尊严和外交底线的根本性问题。
决议的措辞极为严厉且具体。议会明确点名批评薛剑发表“把那颗肮脏的头斩掉”等言论,认为这种表述“严重欠缺作为外交官的品格,极为不适当”。更重要的是,决议强调这些言论“严重伤害日中关系,绝对无法置之不理”,将个人的不当发言上升到双边关系的战略高度,显示出日方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和坚决态度。
决议的核心要求是薛剑必须对其不当言论公开道歉。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谴责,更是日本地方政府对中国外交态度的一次集体表态。在外交实践中,要求他国外交官公开道歉是一种相当严厉的措施,通常只在发生重大外交失误或严重国际冒犯时才会采取。
知事的强硬表态与实质制裁
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在决议通过后的表态,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政治影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仅重申了“这是议会的意见”,强调决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更再次明确要求薛剑道歉。然而,最具象征意义和实质影响的是吉村的另一项重要宣示:未来将不会出席任何由薛剑主办的活动。
这种实质性的外交抵制措施意味深远。作为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促进中日两国在关西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这需要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包括出席各种官方活动、参与政策协调会议、推动经贸文化交流等。吉村的表态实际上宣告,薛剑作为总领事的正常职能将受到严重限制,中日两国在关西地区的官方交流也将陷入实质性的停滞状态。
对于一名驻外总领事而言,失去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信任,意味着其工作效能将大打折扣。总领事馆主办的经贸说明会、文化推广活动、地方合作洽谈等重要活动,都可能因为府政府的“敬而远之”而效果大幅降低。这不仅是对薛剑个人的不信任表达,也是对其所代表的中国政府形象的一种间接否定。
从市到府的连续政治攻势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大阪府议会的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连续政治行动的高潮。在此之前,大阪市议会已于11月14日率先通过了性质相同的谴责决议,同样全体一致要求薛剑收回言论并致歉。
从市议会到府议会的这种连续谴责模式,反映出薛剑言论在日本地方政治中引发的系统性反弹。这种层层递进的政治压力,实际上给中方施加了持续而强烈的外交压力。每一次新的谴责决议都会重新引发媒体关注,将事件持续保持在公众视野中,使其难以被时间自然淡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从基层到高层的连续行动模式,向中央政府传递了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日本地方层面对薛剑言论的不满是真实、广泛且持久的,绝不是简单的政治操作或一时的情绪反应。这种持续性的政治压力,使得中方在处理这一危机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外交品格危机与职业操守底线
大阪府议会决议中特别使用“严重欠缺作为外交官的品格”这一表述,实际上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本质。外交官被国际社会视为一国对外形象的重要代言人,其公开言论不仅代表个人立场,更被外界视为“国家态度”的直接反映。
在国际外交实务中,措辞严厉的政策批判并不罕见,但通常会以政策分析、历史论据或国际法框架为基础,极少涉及人身污辱,更几乎不会出现“斩首”这种明显的暴力威胁。薛剑的发言,让“国家立场”与“个人情绪”的界线被严重模糊,进而让日方有充分理由将此视为中国整体外交风格的缩影。
日本地方议会选择在决议中强调“品格”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在对中国提出道德层面的严厉批判:这不仅仅是“言论不当”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不符合外交代表基本修养”的品格缺陷。这种指控比单纯的“发言失误”更为严重,带有明显的羞辱与贬抑意味,反映出日本地方政治圈对此事的愤怒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这起事件也清楚展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趋势:地方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正在不断提升。在中日关系长期处于复杂状态的背景下,日本地方议会与地方首长时常扮演“政治前哨”的角色,在象征性议题上率先表态,为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民意基础。
大阪作为日本第二大都市圈和关西地区的经济中心,与中国各地长期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如今当地议会主动对中国驻地外交官进行如此严厉的谴责,等同于在地方层级开辟了“对中强硬”的新政治战线,这无疑会增加中央政府在处理双边关系时的政治压力和政策制约。
薛剑事件已经成为观察中日关系微妙变化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