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摄于2025年8月21日的照片展现了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东桑县里乌村一处被雾气笼罩的村落景象。(图片来源: ARUN SANKA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9日讯】【摘要】2025年11月,一位出生于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地区)的印度籍女子,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转机时被移民官员扣留约18小时,最终被迫返回印度。该事件引发中印外交摩擦,凸显两国在边境主权争端上的长期分歧。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当事人回忆和相关细节,剖析事件经过、外交背景以及基层执行层面的问题,并探讨其对中印关系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启示。
引言
中印边境争端由来已久,阿鲁纳恰尔邦(简称阿邦)作为争议焦点,常引发外交摩擦。2025年11月21日,一名持有印度护照的女子Prema Wangjom Thongdok在从伦敦飞往东京途中,于上海浦东机场转机时遭遇扣留。她出生于阿邦的西卡门地区,已在英国居住14年。该事件迅速登上印度媒体头条,被视为中国对阿邦主权的又一“挑衅”。通过梳理事实,包括当事人对过程的具体回忆,本文旨在客观审视事件的成因与影响。
事件经过
根据Thongdok本人的社交媒体描述和媒体采访,她于11月21日搭乘东方航空航班抵达上海浦东机场,计划转机前往日本。此前,她曾多次经上海转机,包括10月16日的一次,皆未遇阻。中国自2012年起实施2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转机乘客无需办理入境手续,可直接在国际转机区活动。然而,此次她在登机前安检排队时,被一名女性移民官员叫出,要求检查护照。官员告知,其护照无效,因为出生地在中国藏南地区,中国不承认该地区属于印度。Thongdok回忆,当时官员强调:“你是出生在藏南地区的,中国是不承认这个地区的。”她被扣留约18小时,其间护照被没收,无法登机。她联系印度驻上海领事馆,领馆官员介入并提出抗议,但最终她只能选择经泰国转机返回印度,而非继续原行程。过程中,她无法理解为何必须购买东方航空的机票返回——这是因为中国规定,原航空公司需负责遣返,以追究其审查不力。需澄清的是,该事件并非正式“拘留”,而是国际转机区的临时扣留,由国家移民管理局官员处理。当事人提到,官员给出的选项限于返回英国或印度,并称“你的护照在中国不是有效的旅游护照,你不能用这个护照在中国的机场进行登机或活动”。这符合中国相关规定,但当事人称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如未提供充足食物和休息设施,且官员一度建议她“申请中国护照”,但实际无途径操作。
外交背景:中印“护照战”的延续
该事件根植于中印边境争端。藏南地区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地势肥沃,产茶产粮,自1962年中印战争后由印度实际控制。中国视其为领土主权核心,不承认印度1987年将该地升级为邦的举措。作为回应,中国外交部规定:出生于阿邦或在该邦政府任职者,持有印度护照者,一律不予签发中国签证。这场“护照战”早在九十年代或两千年初就已展开,旨在维护主权立场。然而,这一政策存在空白。中国不承认此类护照的有效性,却未提供替代机制,如特殊旅行证或国籍登记程序。这导致当事人处于身份模糊状态:官员建议其“申请中国护照”,但实际操作中,中国在该地区无相应机构,甚至在机场也无法办理。相比之下,中国对台湾居民发放台胞证、对香港回归前居民发放回乡证,均有明确路径。该政策漏洞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凸显,随着阿邦居民国际流动增加——如Thongdok在英国生活14年,频繁旅行——类似摩擦或将频发。历史上,中国虽未出台更激进措施,如允许藏南出生者凭出生证明在口岸登记中国国籍,但这也反映了外交上的“软弱”,仅限于拒签而非主动对等。
基层执行与政策矛盾
事件并非高层外交指令,而是基层移民官员在转机区抽查中的决定。中国移民法规允许对转机乘客进行随机检查,此次抽查发现护照出生地为阿邦,便以“不承认”为由扣留。Thongdok回忆,此前多次转机无问题,可能因抽查未中或官员未严查;此次“脑子一热”,就以“维护民族大义”为名扣留。这虽借用既有政策,但忽略过境免签仅限国别,未排除特定地区,且当事人未涉嫌犯罪或安全威胁,涉嫌违反国际民航公约。近年来,上海浦东机场类似事件增多,如免签入境中对长相似华裔的外国护照持有者施加额外审查。例如,有报道称澳大利亚华裔夫妇申请144小时免签被拒,而白人夫妇顺利通过。这反映基层执行的“从严”倾向:在强调国家安全和民族自信的背景下,官员为体现“政治正确”而过度解读模糊规定。疫情后,中国推出多项免签政策以吸引外资和游客,但与强化安全审查的导向冲突,导致开放举措难以落地。Thongdok事件中,官员的“左倾”表现——宁可扣留也不放过——正是这种矛盾的结果,凸显基层为保位子而多事。
启示与展望
此事件虽为个案,却折射中印关系复杂性。印度外交部抗议称其“违反国际规范”,中方则未正式回应。长远看,中国需完善外交机制,提供对等身份解决方案,以避免政策空白放大摩擦。同时,基层执行应注重规范与人文,避免“小事”酿成外交风波。否则,在强调“政治安全”的氛围下,类似不合情理事件将增多,不仅对外,也可能对内影响出境自由——如90年代因私出国需“出境卡”,直到2003年后才松绑。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平衡开放与安全的挑战日益严峻。若基层“宁左勿右”心态持续,类似事件或增多,影响国际形象。理性外交与政策协调,方为长远之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