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書新發現助解「夏都」之謎(組圖)

發表:2012-06-02 15: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水書

「水書」是我國水族的獨特文字,是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種古老文字元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像形文字的「活化石」。

專家認為,「水書」相當於漢族的(易經》,內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書。由於「水書」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流失比較嚴重。近些年來,為了搶救這一文化瑰寶,貴州省有關部門在專家指導下,對「水書」進行了大量徵集和搶救工作,目前共徵集搶救到6000多本珍貴「水書」原件。

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於2002年3月將水書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進行收藏保管。中外專家、學者通過對貴州省荔波縣館藏「水書」進行考證和潛心研究,取得3個新發現和新突破,水族歷史有可能由此改寫。

                                 

                                            「水書」之二

發現1400個古文字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外專家、學者認定水族古文字僅400多個,貴州省荔波縣檔案館在注錄館藏的1516冊水書中,又發現了800多個,加上異體字,水書古文字已達1400多個。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水族古文字的進一步發現,對於解讀水族的文化內涵,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貴州省荔波縣檔案局局長姚炳烈高興地對記者說:「目前荔波縣檔案館已收藏6000多冊水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可能還會不斷發現水書古文字。」

水族古文字,水族將它稱為「泐雖」:泐即文字,雖即水家,意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書。水族古文字由3類組成:圖畫文字、像形文字、借用漢文字。早在20世紀初,水族古文字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1943年,著名社會學家岑家梧教授首開水族古文字系統研究的先河。他認為,水書與殷商甲骨文有姻緣關係,其創始地在西北,後輾轉遷徙而傳人黔,是一種被壓迫民族的文化。

1983年,吳支賢、石尚昭撰文指出,水族古文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古文字,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遺產之一。1999年,王品魁破譯了拉下村水文字墓碑上的水族文字,並推算出墓主死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用水族古文字書寫的墓碑。

由水族古文字寫成的水書,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極高的研究價值,受到世界語言學界的矚目,並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到荔波研究。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院、法國國家社會科學語言研究中心、東亞語言學研究中心聶蕊博士說:「學習研究水書,對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日本國中國漢語語言學會會長遠籐光曉題詞:「如果水書介紹到日本,將會像東巴文那樣引起大轟動。」南開大學博士生導師、水族語言研究專家曾曉渝教授說:「水書是水族人民珍藏的文化典籍,也是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因為越是古老的,越是重要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水語、水書是獨特古老的人類文化瑰寶。」

據專家介紹,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目前,已徵集到的水書中不少卷本是順治、乾隆年間書寫的。荔波縣最早的一本木刻水書是明弘治年間的。荔波縣檔案局在已經水書專家學者注錄鑑定的1500多冊水書中,發現有出自明朝弘治年間距今500多年的木刻版本1冊,手抄本8冊;清朝年間1053冊;1949年以前325冊;49年後124冊。

水書中找到夏陶符號

去年底,荔波縣檔案局收到省檔案局轉來的一封信:一位江蘇民間人士稱20多年前收藏到一隻北宋早期河南臨汝窯八蓮辦陶瓷注碗,碗內有lO個神秘符號。曾向多位專家求證,始終無法破解,希望貴州確定這些符號是否是水書,並破解其中含義。

近幾年來一直在從事水書搶救、徵集工作的姚炳烈局長看到這些臨摹的符號後,直覺這就是水書文字。他邀請了3位水書先生分別單獨對符號進行辨認、破譯,結果完全一致。同時,從檔案局現存的水書中,也找到了與這lO個神秘符號一模一樣的文字記載。

為了進一步確認,貴州省水家學會、荔波縣檔案局等有關領導多次找陶瓷注碗的主人,要求看實物、索要照片,但由於種種原因,此事一拖再拖。隨後,這位收藏人士又向荔波縣檔案局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一一瓷碗上的文字與河南二里頭出土的陶器上的神秘符號很相似。經專家、學者初步研究認定,水書中的確有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記載。目前,已經找到了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水書文字元號就有10多個。

今年初,江蘇收藏人士終於為荔波縣檔案局寄來了河南臨汝窯八蓮辦陶瓷注碗照片,通過照片上字的排列順序。荔波水書先生們又破譯出了碗上10個符號的含義,碗內壁上的8個字表明該碗裝窯及燒窯點火的最佳季節、日子及時辰,碗底的「一」和「七」代表某種序號。貴州省水家學會副會長蒙熙林介紹說:「這個解釋與夏陶符號‘可能是制陶工匠為表示某種特殊含義而刻畫的’說法正相吻合。」

而這一習俗,生活在貴州的水族人至今仍在沿襲。水書先生蒙熙能告訴記者,誰家要做燒碗鑄鍋、立房建屋、婚嫁、下葬等活動時,就要選擇一個好時辰、好日子、好季節,即一年當中最好的季節、一季當中最好的一月、一月當中最好的一天,一天當中最好的時辰。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南的洛河之畔,1959年被發現,是研究中國夏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是當時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根據這一重要發現,一些專家學者推斷水族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朝。貴州省水家學會副秘書長潘永會說:「夏代陶器及北宋瓷碗神秘符號的初步破譯,說明古老的水族文字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的一脈,說明水族先民至少在夏商時期與漢民族的發展是並列的,水族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水族的歷史就有可能上推2000多年。」而這個發現也有助於解開困擾考古界40多年的關於二里頭遺址是否「夏都」的千古之謎。

古文字在水族地位神聖

關於水族文字的來源,水族人有自己的說法。

傳說之一:水族文字是水族一位名叫陸鐸公的先祖創造的。他花了6年時間創製文字。起初,水族文字「多得成箱成垛,堆滿一屋子,後來天皇派天將燒了裝著水族文字的房子。陸鐸公怕再遭天皇算計,此後全憑記憶把文字裝在肚子裡。

傳說之二:水族文字是陸鐸公等6位老人在仙人那裡學來的,仙人根據水族地方的各種牲畜、飛禽和各種用具,造成了泐雖。6位老人經過6年的學習,終於把泐雖學到手,並記在竹片、布片上帶回。在回家路上,泐雖被人搶走。為了避免再遭人謀害,憑著記憶,陸鐸公故意用左手寫泐雖。改變字跡,還將一些字寫反、寫倒或增減筆畫,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特殊的水族文字.

至今,水族古文字在水族社會中,仍然具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對寫有水族古文字的水書,哪怕是一張紙屑,人們都不能跨之、坐之、踩之。貴州民族學院教授潘朝霖認為,水族古文字沿用至今,其中必有深厚的文化精神依托和底蘊支撐。

 



来源:國學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