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書法成就為盛名所掩(組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4-11-26 22: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宋朱熹易繫辭 冊
〈宋朱熹易繫辭〉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宋朱熹易繫辭
〈宋朱熹易繫辭〉內容是《易經》上的繫辭,共有107字。(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又號雲谷老人、滄洲遁叟。學者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經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是繼孔子之後最偉大的教育家,學者尊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朱熹一生著述頗豐。所著《四書集注》闡述孔子學說,成為南宋官學和士子科舉必讀書籍,影響八百多年的中國思想。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因為其書法藝術的成就被思想學說的盛名給掩蓋了。

穎悟早慧勤奮努力 和北宋理學家齊名

朱熹的父親朱松為人正直,研究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等人的哲學頗有心得。原任職於朝廷,因不願附和秦檜對金人屈辱的和議政策而遭到排擠,外調到福建尤溪縣。朱熹出生於尤溪,自幼聰穎。5歲時,入小學讀《論語》、《孟子》。

根據《年譜》記載:「朱熹穎悟早慧,始誦《孝經》,即書八字於其上:『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嘗指日問朱松:『日何所附?』朱松曰:『附於天。』又問:『天何所附?』朱松奇之。又嘗與群兒嬉遊,獨在鄭氏館前沙洲上用指畫沙,視之,乃是八卦。」

朱熹10歲在臨安苦讀《孟子》,慨然立志做聖人。後從學於「武夷三先生」劉子翬、胡憲和劉勉之,立下紮實的學術根基。他無書不讀,各類學說、言論皆有涉獵。24歲時,拜師於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努力研讀儒家經典,與人論學,亦開始整理經典。34歲時,朱熹和呂祖謙展開書信往返的討論,逐步釐清自己學說的內容。37歲,則開始和張栻討論已發未發之中和說。

朱熹41歲時建立寒泉精舍。此後,寒泉精舍的論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關鍵地位。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在寒泉精舍與呂祖謙共同編定《近思錄》。並與呂祖謙、陸九淵、陸九齡於鉛山論學,史稱「鵝湖之會」。

53歲時,朱熹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合成《四書集注》,「四書」之名始於此。其後,朱熹在武夷精舍講學,59歲完成《周易本義》,展現了朱熹對《易》學的研究成果。65歲受詔進講《大學》,晚年講學於竹林精舍。

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一場朝廷政治鬥爭波及學術思想領域,發生「慶元黨禁」。外戚韓侂胄扳倒丞相趙汝愚,朱熹等人被斥為「偽學逆黨」,遭罷官、除名、流放,不得再出仕。朱熹在人生最後的歲月裡擔心受怕,經受死亡威脅,自言「某今頭常如黏在頸上」。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九日,朱熹病逝,享年69歲。寶慶三年(1227年),宋理宗詔:「朕觀朱熹集註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發揮聖賢蘊奧,有補治道。朕勵志講學,緬懷典刑,可特贈熹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封徽國公,從祀孔子廟。

朱熹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一生為官時間僅10餘年,講學時間卻長達50餘年。曾於長沙岳麓書院、九江白鹿洞書院、崇安紫陽書院、建陽滄州精舍講學。因為崇安、建陽皆在閩江上游,故稱「閩學」。朱熹和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齊名,故宋代理學有濂、洛、關、閩之稱。

書法崇尚傳統法度 墨跡殘編皆為瑰寶

朱熹一生臨池不輟。幼時隨父親和「武夷三先生」習字,初學漢魏,崇尚晉唐,嘗學曹孟德書,後學鍾繇楷書、顏真卿行草等。善行、草書,尤善寫大字。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少見大字墨跡。

朱熹的書法功力精湛,超逸絕倫,被譽為「漢魏風骨」和「韻度潤逸」。點畫圓潤,善用中鋒;運筆沉著,入筆藏鋒隱芒不狂躁;結構穩健,典雅秀麗;行氣連貫,風格灑脫。代表作有〈宋朱熹易繫辭〉、〈宋歐陽修集古錄跋〉、〈致會之知郡尺牘(秋深帖)〉、〈致彥修少府帖〉、〈賜書帖〉等。

〈宋朱熹易繫辭〉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行書,約5寸見方,每行只書寫2字。內容是《易經》上的繫辭,共有107字。此幅作品行筆迅速,強健有力;氣勢雄健,奔放自如;墨色黝黑,時有飛白,變化豐富。

朱熹崇尚傳統法度,字裡行間盡顯文人書卷氣。他認為書法必須「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縱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主張「復古而不泥古」,既要「入法」,有紮實的傳統根基,又要能「出法」,展現自己的面貌。

後世對其獨特的書風評價很高。儘管存世墨跡為斷簡殘編,但都被奉為瑰寶珍藏。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