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病」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風險因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現代社會工作步調緊湊,許多人下班後只想「躺平」、甚麼都不做。然而,臺灣知名的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其社群媒體發文提醒,看似無害的懶惰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健康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最新研究顯示,「懶惰病」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風險因素。
致命數據浮現 年奪320萬人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最新統計報告,每年約有320萬人死於缺乏運動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特定癌症等。相較2012年的200萬人,短短6年間死亡人數增加了60%,顯示「懶惰病」對現代人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
更令人憂心的是,WHO研究指出,全球高達27.5%的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運動量,在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國家,這個比例更攀升至36.8%。研究估計,約21~25%的乳腺癌和結腸癌病例可歸因於缺乏活動,而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約1790萬人死亡,其中相當比例與久坐不動和缺乏運動密切相關。
六大致命懶惰行為
針對這項嚴峻的健康議題,洪永祥醫師特別整理出六大最容易危害健康的懶惰行為,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1、懶得喝水
人體組織器官中有六到七成都是水分,全身的生理運作都需要充足水分支撐。一旦缺水,將影響大腦、心臟、腎臟、肝臟、免疫系統與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醫師建議,每日飲水量應達體重3~4%的白開水。
2、懶得上廁所
特別在寒冷天氣或外出時,許多人會因懶得移動而忽視如廁需求而習慣憋尿。這種行為對男女都有嚴重危害:女性容易引發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道感染,嚴重者可能導致腎炎;男性則易產生泌尿道結石,長期更可能演變成慢性腎衰竭、尿毒症,甚至膀胱癌。
3、懶得下廚
網絡時代外送服務普及,讓許多人失去下廚動力。然而,長期外食不僅會攝入過多高溫烹調與調味醬料,更需面對高油、高鹽、高糖等營養失衡問題。此外,外送常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可能增加塑化劑暴露風險,引發不孕症、腎衰竭、各類癌症及代謝症候群。
4、懶得活動
不少上班族下班後只想躺在沙發看電視、吃零食。這種生活型態容易導致肥胖,並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乳癌與大腸癌的風險。
5、懶得動腦
現代人過度依賴科技產品,例如使用導航不再記路、依賴通訊錄不記電話號碼、只看短影片不閱讀等行為,都可能影響記憶力與專注力,增加老年失智症的發生機率。
6、懶得健檢看病
許多重症或癌症患者往往在症狀明顯後才就醫檢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專家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懶惰讓人開心卻很痛苦,想要幸福就一定要做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懶惰會傳染?解密背後成因
究竟為甚麼人會懶惰?研究顯示,這是一個涉及生理、心理與環境的複雜現象。從生理層面來看,懶惰常與大腦的獎勵機制有關。當某項活動缺乏明顯回報時,大腦會傾向選擇省力的行為模式。
在心理層面,工作壓力與焦慮可能導致人們產生逃避心理,選擇安逸的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如過於舒適的居家環境,也可能降低行動意願。更值得注意的是,行為學家指出,懶惰具有習慣性,一旦養成很難改變,千萬不要懶成習慣。
特別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懶惰具有「社交傳染性」。神經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會讓我們不自覺模仿周遭人的行為模式。因此,若身邊朋友都選擇懶散的生活方式,個人也較容易受到影響。
正向改變從行動開始
洪醫師表示,雖然懶惰在某種程度上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但適當的激勵、明確的目標設定和良好的環境,能幫助人們逐漸克服這種傾向,變得更有行動力。新的一年開始,告別「懶惰」,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適度運動。40歲以上的族群更應重視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透過預防保健降低慢性病與重大疾病風險。唯有及早重視健康,才能避免「懶」出無法挽回的健康危機。
責任編輯:王欣蕾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