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氣汙染嚴重的日子裡,太陽從上海天際線升起。(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很多氣候活動家高喊「拯救地球」。然而,這些口號背後往往隱藏著對經濟安全、國家主權甚至基本生存權的風險。下面從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簡明扼要地分析這些問題,並提出對策,幫助讀者更好理解。
1、綠色幌子下的財富轉移——巴黎協定、碳信用與ESG投資
1.1巴黎協定的結構性不對稱
巴黎協定(2015年)被譽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里程碑,但其框架在實際操作中形成了從發達國家向中國等大型碳排放國的單向資本流動。美國等富裕國家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約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而中國雖已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國,卻仍被劃為「發展中」國家,直至2030年後才面臨硬性排放上限。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分析指出,這種不對稱在未來20年可能導致美國GDP損失高達2.5萬億美元,而全球減排效益卻相對有限。
-表面:巴黎協定(2015年)被稱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里程碑。
-實際:發達國家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約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
-問題:中國雖是世界最大碳排放國,卻仍被劃為「發展中」國家,直到2030年後才會受到硬性排放上限的約束。
-後果:美國等富裕國家可能在未來20年因資本外流損失數萬億美元,而全球減排效果卻有限。
1.2碳信用(Carbon Credits)市場的隱蔽流向
《巴黎協定》第6條允許國際碳抵消交易,預計到2030年形成約1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在該市場中既是信用生產者,又是主要買家。北京支持的企業通過內蒙古等地區的再造林項目生成碳信用,並向西方公司出售,實質上將資金注入中共的財政金庫。並大量惠及中國的光伏與電動汽車出口企業,占全球綠色技術供應鏈的80%。
-機制:巴黎協定第6條允許國際碳抵消交易,預計到2030年形成約1000億美元的市場。
責任編輯:瑜正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