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蠶禮是由皇后所主持,率領眾嬪妃祭拜蠶神嫘祖、並採桑餵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繪製畫師:丁觀鶴、金昆、郎世寧、程梁)
我們中華民族被成為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黃帝的後人,所以這個故事就從黃帝開始說起吧。上文講了黃帝戰蚩尤,這次主要講講黃帝這個人。
一,開創中醫
談起黃帝,很多人都知道有本書叫《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的經典,中醫被稱為岐黃之術,就是從這裡來的,因為《黃帝內經》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黃帝和岐伯的對話。
這本書的第一句講黃帝的生平: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說黃帝生下來,就很通靈,渾身都是仙氣,很早就能說話,兒童時期,很好學,徇齊,古人講,見賢思齊嘛。成年後,性格敦厚,行動卻敏捷迅速,就像孔子說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黃帝後來在玄山修成得道成龍上天,很多人都跟著,可是有些人身體太重掉回地上,有些人錯過了時間,後來就在地上當了地仙。而玄山因此改名黃山,中國最美的山。
其實和黃帝同一時代的高人很多,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單單認黃帝作為「人文始祖」呢?因為黃帝帶著自己的臣子們基於五行八卦,天地運行的道理,開創了幾乎所有今天人們生活的文化基礎。
《黃帝內經》就不必說了,其實那本書也不光是中醫的內容,很多人從中可以看到用兵的道理,治國的方略,後來君王皇帝們治國,有些就採用的是「黃老之術,垂拱而治」,開創了中華盛世。
二,定制音律
如果沒有音律標準,那麼同一個曲調每個人都可以唱出不同的調門,這樣音樂就無法正常的流傳。那麼五千年前,中國人是怎樣定制音律的呢?中國人講天地人三才,中國的文化中,天地人體都是相通的。比如這個音樂吧,我們現在知道學鋼琴第一個需要掌握的音就是中音C,也就是中國音律中的黃鐘,這個音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叫黃鐘?
《呂氏春秋》里說:「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崑崙」之陰,取竹於塮郤之谷,以生空竅後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四捨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
就是說黃帝讓負責音樂的伶倫在崑崙山之陰,用不同長度的竹子,把當中打空,在天氣轉冷時,埋在接天地之氣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齊,並用竹內薄膜將露出的孔封住。大地積聚的氣流湧動,聚地氣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湧噴出地氣衝破竹膜,發出「嗡」的一聲響,古人就把這定為「黃鐘」之聲,那天就是冬至。
為什麼冬至這天地氣會湧動呢?農歷冬至的前一天稱為暖陽回春之日,陰陽學說中的陰極生陽的日子,很多人都記得諸葛亮借東風,冬至這天刮東風,曹操百萬雄師被燒的片甲不留。
然後伶倫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聲,從而制定出十二聲律。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其中,大呂就是中音A,黃鐘大呂是中國古代對音律的代稱。其中黃鐘是根基,因為是黃帝主持制定的基準音,所以叫黃鐘。
三,定制度量衡
在生活中度量衡是很重要的,要是沒有度量衡,人就很難做生意,互通有無,上面講到了音律和節氣的關係,有了這個標準,古人就根據它制定了完整的度量衡的系統:
度:黃鐘之管長九寸,分作九十段,每段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量:黃鐘之管長九寸,徑三分,內空可容黍一千二百粒,名曰一龠,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衡:一黃鐘管所容黍(一千二百粒)之重為十二銖(即一百粒黍之重為一銖),二黃鐘管所容黍之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四,制定文與言
倉頡造字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可以想見他也和樂官伶倫一樣,是在黃帝的指令下做這件事情的。在此前,人們都是用結繩記事的,其實結繩記事也不簡單,那記錄的是根據五行八卦推演出的卦象,所以能詳細的記錄信息。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畢竟不利於保存和複製,所以,黃帝就讓倉頡創造文字,所以倉頡造的文字表現的就是天象,或者說天象在人間的反應,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們簡稱這些中國字為象形字。後來人看這些字都像一幅幅小畫,就以為象形字的意思是以字的意外的實體為形象。其實是反過來,這些字的形象表達的是更深的天意,即天象,這才是象形字的真意。
當然有了文字就是為了書寫,那麼書寫的文體是什麼,也必然從黃帝開始就有了規範,我們很多人在讀古代的文言文的時候,發現和口語不同,覺得有些困難,其實這也是有目的而為的。我們經常說的語言,其實分為語和言,語就是人們常說的口語,用於日常表達和溝通,而言呢就用於書寫記錄。這有什麼好處呢?
中華文化流傳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口語的發音和語法都會隨著民族和地域的變遷發生很多變化,黃帝那時就已經預見了中華文明要流傳幾千年,如果都用口語的方式來記錄,那今天的人可能很少能看懂古代的典籍了,有了標準的文言文,五千年的經典就會沒有障礙的承傳下來,生生不息。
五,制定漢服
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厲害,她發明瞭養蠶,讓人們有漂亮的衣服穿,暖和的蠶絲被蓋。黃帝制定了衣冠服飾的規範,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上衣下裳對應天地,右衽,即左衣襟壓右衣襟代表陰在內、陽在外。上衣四片代表四季、下裳十二片代表一年十二月。總之都是道家自然理論的體現。後來宋的朝廷南遷被稱為「衣冠南渡」。
六,制定人倫
黄帝看到原始狀態的人們群居亂交,孩子不識父親。就教授人們婚俗。為了讓狂野的人們懂的家庭的安定和男女之愛,把指定婚姻的男女送進洞穴,封上洞口,七七四十九天再放他們出來。這就像一個煉丹的過程,開爐時裡面的物質產生了質變,會形成丹,男女此時會產生愛戀,必須不再分開,成為穩定家庭。
七,發明車來運輸和出行
黃帝還發明瞭車。黃帝號軒轅,就是車的意思,軒轅黃帝的意思就是車黃帝。軒是的有圍棚的車,轅是指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西方社會一直把輪子的發明當成文明的頭等大事,因為輪子可以大大提高運力。在黃山地區,人們至今還保留著軒轅輪會的過年民俗,紀念在這裡成仙的黃帝。
八,制定曆法
中華曆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陰陽合曆,能精準反應日月運行,預測天氣和大事件。這套以道家陰陽理論為根基的曆法的原則就是黃帝制定的,因此叫黃曆。
九,耕種五穀,開創了農業
黃帝的黃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是農業的根基。土德代表孕育萬物和寬厚仁慈,黃帝具備這樣的品德,同時教會人們耕種,從而被稱為黃帝。
民以食為天,是黃帝把華夏族變成一個農耕民族,從此有了安定的生活才能發展文明。以前人們以遊牧和狩獵為主,生活並不穩定。為了讓人們吃飽穿暖,黃帝帶領部族在定居的地方嘗試種植。他命人耕種,選擇適合的土地,種下穀物,從此農耕文明開始了。黃帝不僅親自示範,還教導部族如何打井、灌溉,努力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正因如此,後人稱他為「五穀之祖」。
總之,黃帝用自己修道而來的對天地人的理解,開創了一整套文化系統,跟隨著這樣的聖人;冷了有衣穿;餓了有飯吃;生病了有方治;閒來有音樂聽;和他人生意有公平的度量衡;談事情空口無憑,可以立字為證;約會不會錯過時間;帝王將相,販夫走卒,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切都井井有條,人們怎麼能不佩服他,怎麼能不跟隨他呢?
歷史上的中國人跟隨黃帝開創的文化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輝煌,也為自己是一名黃帝子孫而自豪。因此黃帝是中華兒女當之無愧的「人文始祖」。
責任編輯:峪川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